杨绛先生昨晨去世,享年105岁丨人间没

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医院病逝,享年岁。

在中国作家榜上,她是年龄最大的上榜者,已近岁高龄,仍精神矍铄,笔耕不辍。在民国才女之列,她是最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生于乱世,心中却有一份与世无争的宁静。

先生曾在《我们仨》的结尾写道:

阿瑗去世,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by杨绛

独女钱瑗和丈夫钱钟书离世后,她一直闭门深居,很少接待来客,开始悉心整理钱钟书的手稿。如今“我们仨,再无生离与死别”。

◆◆◆

让我们对杨绛先生表达最沉痛的悼念!

年7月17日,杨绛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多年前,钱锺书给了杨绛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岁出版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

最才的女:一星期不读书就等于白活了

在中国作家榜上,她是年龄最大的上榜者,已近岁高龄,仍精神矍铄,笔耕不辍。在民国才女之列,她是最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

杨绛祖籍江苏无锡,少年时代在上海读书。从小就学习好,但最淘气顽皮,曾因为上课说话被罚站示众,却因不服两人说话只罚一人而大哭到下课。在苏州东吴大学求学时,杨绛是班上的“笔杆子”,中英文俱佳。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杨绛排行老四,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来啃,读书迅速成为她最大的爱好。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年,杨绛17岁,她一心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清华招收女生,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费孝通与杨绛在中学和大学都同班,有男生追求杨绛,费孝通便对他们说:“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

◆◆◆

最贤的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

年初,为了能读清华外语系,她放弃出国留学机会,凭着执着的毅力,终如愿考取清华研究院外国语研究生。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叫“世间始终你好”。

爱情总是不期而至。读研期间,她与钱钟书在清华相遇了。第一次见面,钱钟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世纪佳缘由此展开。年,两人踏入婚姻的殿堂。

然而婚后的柴米油盐,哪有吟诗作赋的爱情来得轻巧。加之钱家身为旧式人家,男尊女卑观念极强,为了爱情,她只得甘做钱家“灶下婢”。

随钟书留学英国的旅程,她发现这个鼎鼎大名的才子居然分不清左右手,不会系鞋带上的蝴蝶结,甚至连拿筷子也是一手抓。在生活上,他完全失去了“翩翩风度”,成了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处处依赖她。

钱钟书吃不惯英国食物,杨绛便从自己的食物中省下钱钟书愿吃的部分,却仍然担心他吃不饱。他经常“拙手笨脚”的做坏事,比如陆续打翻墨水瓶,弄脏房东家的桌布,弄坏了门轴,砸碎了台灯……而杨绛每次都笑咪咪地对他轻声说:“不要紧,我会洗,我会修。”

其实她哪里会做?自小被仆妇照顾大家闺秀的她,在跌跌撞撞中却也学会了过日子。

从没做过饭的她摸索着学做菜,犯了几次把扁豆壳丢了之类的错之后,居然也做出像模像样的红烧肉。

只是心疼女儿的父亲不免有不平地说:“钱家倒很奢侈,我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

年,唯一的女儿“阿圆”出世,杨绛的主要任务除了照顾钱钟书的饮食起居和学习,更是叠加了带孩子。

每当钱钟书被灯泡坏了等生活琐事困扰时,杨绛依旧总是温柔地说“不要紧,有我呢”。就连钱钟书因为枯燥不喜欢而考不及格时,也是杨绛帮助他复习过关。

难怪原本门不当,户不对,更不被钱钟书父母看好的“洋盘媳妇”的她,也能在这段同甘苦、共患难的岁月,赢得了公公“安贫乐道”的称赞,婆婆“愿相与随”的肯定。

“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是钱钟书曾写给杨绛的“赠语”。

◆◆◆

我们仨,再无生离与死别

从年开始,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重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

钱钟书已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鸡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这也是她一贯身心修养的成果。据杨绛的亲戚讲述,她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喜欢买了大棒骨敲碎煮汤,再将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她还习惯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高龄后,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步。

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而时隔四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

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

◆◆◆

关于杨绛的6件小事

1.杨绛本来应该去读理科,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文科政治。但也没做成学霸,因为天天看“闲书”。

“老师们认为我有条件读理科……可是我终究不顾老师的惋惜和劝导,文理科之间选了文科。……我对政治学毫无兴趣,功课敷衍过去,课余只在图书馆胡乱看书……”——《将饮茶》杨绛

2.她从小就是个勇敢的吃货,啥都敢吃,包括生吃甲虫。

“她就把甲虫的翅膀、脚都挦掉,摘去脑袋,果然露出虾米般的肉,还带些油,像咸鸭蛋黄里的油。我们两人分吃了这只甲虫,味道比虾米鲜嫩。”——《杂忆与杂写》杨绛

3.杨绛有次去给章太炎的演讲做记录,结果在讲座上脑洞开太大,走神了,一个字也没听进去,当然啥也没记。

“我专心一意地听,还是一句不懂。说的是什么人什么事呢?完全不知道。我只好光着眼睛看章太炎先生谈……我看见他的鼻子里塞的是个小小的纸卷儿……塞纸卷是因为‘脑漏’吗?脑子能漏吗?不可能吧?也许是流鼻血。也许他流的是脓?也许只是鼻涕?……第二天苏州报上登载一则新闻,说章太炎先生谈掌故,有个女孩子上台记录,却一字没记。”——《杂忆与杂写》杨绛

4.杨绛曾在路上遭遇小流氓调戏,当流氓看到她的正脸后,又转身走掉了……

“有一次一个流氓盯得很紧,嘴里还风言风语。我急了,干脆停步转身,迎着他当面站定。这流氓大约是专心要找个对象,看了我的嘴脸,显然不是他的对象,就扬长走入人群中去。”——《杂忆与杂写》杨绛

5.杨绛堪称才女中的女汉子,不管是芳心暗许还是发好人卡,都干脆直接不留一点余地。

“后来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费孝通来清华大学找杨绛‘吵架’,他认为自己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杨绛回应:‘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杨绛全集》

6.年纪大了的杨绛犀利不减当年,面对昔日追求者还能狠狠补上一刀。

“钱钟书去世后,费孝通去拜访杨绛,送他下楼时,杨绛一语双关:“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杨绛全集》

杨绛的大智慧

1/11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杨绛

2/11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

——杨绛《洗澡》

3/11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一百岁感言》

4/11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杨绛《我们仨》

5/11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杨绛《将饮茶》

6/11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杨绛《我们仨》

7/11

在大的时代里,个人正如一叶扁舟,唯有随波逐流,偶尔的讽刺、同情,但人也只能平静地一步步走向坟墓而已。命运于此,并不是一个悲剧,不过是巨大的讽刺。

——杨绛《干校六记》

8/11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杨绛

9/11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杨绛

10/11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杨绛

11/11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杨绛

人生没有永远——杨绛《我们仨》节选

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阿瑗回家,我们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把玩欣赏。阿瑗的石子最多。周奶奶也身安心闲,逐渐发福。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

钟书的小说改为电视剧,他一下子变成了名人。许多人慕名从远地来,要求一睹钱钟书的风采。他不愿做动物园里的希奇怪兽,我只好守住门为他挡客。

他每天要收到许多不相识者的信。今天还了,明天又欠,这些信也引起意外的麻烦。

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周奶奶早已因病回家。钟书于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先生一生的经历,

短短一篇推送难以讲完。

但我们想在今天,用这样一篇概述,

来向这个伟大传奇的女子,致敬。

先生,一路走好。

综合各媒体及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得了白癜风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wanbao.com/bbts/18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