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杨昕许彤沈庆文
编者按:
几场春雨,也未能淋湿他们的热情。在衢州这片瑰丽神奇的土地上,牵引着他们的,是古朴的民俗风情、秀美的自然风光,还是丰富鲜活的生活姿态?除此之外,一定还有别的,更加精彩和动人。
3月13日至3月19日,来自全国七十余家知名媒体的百名文化记者秉承着“探访和展现衢州道德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生活之美”的主题,从古朴宁谧的小村庄,到飘缈秀丽的江郎山之巅;从熟悉亲切的寻常巷陌,到时尚繁华的城市商圈;从古老岁月的凝练庄重,到时代前沿的豁达开口;从村民悠扬的山歌小调,到热情洋溢的畲族歌舞……他们刻画着心中的衢州印象,也用心记录下了对衢州的多彩文化记忆。
侯军:在衢州结书缘
记者巫少飞文/摄
人物简介
深圳市新闻学会副会长,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
侯军一来到衢州,便遇到了“粉丝”。原来,我市读书人季米曾收藏有侯军的《淘书·品书》。那夜,侯军认真地为季米在一张彩笺上题写“书剑许明时”,便一道到衢城淘书。侯军得悉王汉龙古书观止斋中的藏书,非常欣喜。后来,他看中几块古籍雕版,侯军坚持不让王汉龙赠送,要付钱。王汉龙便报了元的成本价。晚上10点半,王汉龙收拾时发现侯军多付了元钱,第二天便要退还。侯军说:“我觉得这雕版不止这个价,故多放元钱,哪知小王如此诚信。美德也好,‘最美’也好,不是概念,是活生生的人。衢州人真好!”临行,侯军寄语王汉龙这位冷摊的守望者,“书香恒久远,一卷永芬芳。”
侯军对衢州的山水之美也很是赞赏,认为是待发现的一方水土:“衢州人民为了这青山绿水是作出了‘牺牲’的。比如不能养猪,人们的收益肯定会下降。蔚似雕画的衢州环境,真让人流连。”
“各地其实都有地域文化,但我没想到衢州人把地域文化做得这么好,孔庙、民居苑、廿八都等都做得这么精致。”侯军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重建,“比如龙游年年红家居文化园、开化根宫佛国,有人也许会从价格上看这些收藏行为,但其实它们的载体还担负着传统造物技艺的恢复与传承。因为传统的重建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生命的节拍而存在。”离别时,侯军说,希望下次再来衢江之畔,再结书缘,再续山水人文情缘。
周建平:打开衢州的另一扇大门
人物简介
《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
记者徐丽文/摄
穿过乌溪江畔太阳岛上那一株缀满了粉白色花朵的梨树时,周建平惬意地吹起了口哨:“来到这儿,我的心情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不知不觉就吹起了口哨,让大家见笑了!”
谦逊温和之外,周建平还有着极其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前瞻性眼光。在相继游览了龙游石窟和常山奇石博物馆之后,周建平脑海里的新奇想法一个接一个地蹦出来——“在单纯的旅游景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将龙游石窟打造成一个天然的音乐舞台,还可以邀请海峡两岸的口哨高手、音乐达人来这里参加比赛。这样,让艺术走进龙游石窟,也让龙游石窟走出衢州,展现在更广阔的大众视野当中。目前,《羊城晚报》已经与中国口哨协会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好哨音’活动,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希望《羊城晚报》能和《衢州日报》合作,共同举办这个节目!”
在周建平看来,与过去景点单纯靠“景”来吸引游人不同,举办具有特色的全国性活动才能引起更大的 马国仓:衢州美得淋漓尽致
记者周洋/文通讯员徐毅芝/摄
《中国出版报》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
在柯城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马国仓对“心愿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当即领取了通荷社区“希望拥有更多书籍”的“微心愿”。
离开衢州时,马国仓感慨万千,他说:“江南之美,在衢州都感受到了。衢州之美,美得有些意外。除山水自然之美,还有人文之美,特别是当代衢州人之美!那一个个身边‘最美人’的最美故事,为最美衢州涂上了最大亮色!”他认为,衢州是一座美得淋漓尽致的城市,希望将衢州的美展现给更多的人。
叶海:点赞衢州乡村文化建设
记者方俊文/摄
人物简介
《甘肃日报》副刊部主任
此次衢州之行,叶海笑言自己跨越了大半个中国,从兰州出发,先是空中飞2个多小时到杭州,然后又换成高铁:“确实比其他人辛苦点,但你知道吗?当我漫步在山色空蒙的钱江源头,看着四周的参天古木,听着耳旁的潺潺流水,我就觉得整个人一下子放空了,真的是不虚此行!”
几天的采风活动,叶海带来了专业相机,一路走一路拍。衢州乡村文化建设也让她印象深刻,看了龙游庙下的开耕礼,看了廿八都的村民汇演,叶海直呼大开眼界:“没想到,衢州的乡村文化开展得如此红火,将那些曾经被遗忘的宗祠、礼堂,都赋予新的生命力,成为乡村历史文脉和文化基因传承的广阔平台,这真是一个巧妙构思。”
丁振海:衢州“最美”落地生根
见习记者徐聪琳文/摄
人物简介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
“衢州有深有浅。”丁振海以“所至之处皆为美”来表达对衢州的直观感受,“‘最美人物’,和谐乡村建设,都让我看到衢州的美。”然而,不论是厚重的南孔文化,还是红红火火的现代文化产业,都秉承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正是丁振海眼中衢州所具有的“深度”。
“真善美是‘最美’的灵魂所在,也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丁振海感慨,衢州作为千年古城,文化积淀丰厚,有着卓越的先天条件。当今社会,衢州人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吸收,使得“最美”落地生根。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衢州的“最美”不仅源远流长,而且能在今后枝繁叶茂,点亮人心。”
范咏戈:感知衢州的体温
见习记者徐聪琳/文记者徐丽/摄
人物简介
《文艺报》原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
游览廿八都古镇时,范咏戈出神地看着一位老太太在水渠边择菜。“这是我儿时记忆中才有的场景啊!”门前有潺潺流水,路上的石子因春雨染上青苔,远处山间云雾缭绕,这又让范咏戈觉得自己身处梦境,“廿八都古镇会呼吸,有体温。”
范咏戈感知到的衢州体温是暖的。采风期间,他主动放弃去龙游悠游,而去寻访衢州最美人物之一、“兰花热线”创办人叶兰花。一个下岗女工办起24小时热线志愿调解,其中缘由令范咏戈想进一步探索。范咏戈感叹,所谓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可平凡人的力量不可估计。如叶兰花,也如许许多多“最美衢州人”,以凡人之姿,点起善意的灯光,温暖了衢州:“拥有这些‘最美’的衢州,温暖了我们这群访客。”
彭程:诗意潜藏于大地深处
记者徐丽文/摄
人物简介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
“大凡风景名区,佳山,秀水,有一处即为难得,衢州却是二美得而兼之,珠联璧合。”春雨潇潇,自烂柯山蓊郁的树冠上淅沥沥落下。彭程沿着山间小径一路步行,绕过日迟亭,品味集清、幽、灵、古、奇、野、趣于一身的烂柯山,很是自在,“这一场恰到好处的春雨,模糊了时空界限,让人恍若跌进千年以前的仙境之中。”
彭程身上,有着一份澹定从容的气质。行走在烂柯山的“天生石梁”下,彭程用掌心触摸着沧桑石壁:“童年时代我就在《述异记》里听说过烂柯山的故事,当我真正双脚踏在这片土地上,心中某个坚硬的角落正在融化,而一种原野气息却渐渐地盈满了。潜藏于大地深处的诗意,正在衢州的土地上拔节而出。”
申菏亮:衢州符合我对美的想象
记者陈炜文/摄
人物简介
《火箭兵报》主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秘书长
申菏亮曾经是一名篮球运动员,一直保持着运动的爱好。在衢州的几天,他每天早晨都沿着信安湖一带跑步。“江边太漂亮了!虽然跑步时有小雨或者雾气,但还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他说,这种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的景色,使他最直接地感受到衢州的美。
“烂柯传说,我从小就听说过,这次置身其境,完全符合我的想象。”申菏亮说,烂柯山壮美、充满仙气,景观与传说融为一体,令人心折。
龙游庙下乡严村村的开耕礼,也给申菏亮留下深刻印象,他说,这种质朴的民俗活动,是对天地的敬畏,是最好的文化传承:“感谢衢州留下青山绿水和文化传统。”申菏亮说,这让他看到了衢州人的眼光与努力。
庄剑:写封信给衢州
记者徐丽文/摄
人物简介
《宜宾晚报》总编辑
许多人认识庄剑,多半是从他的诗歌开始。在他笔下,写过不少耳熟能详的诗歌:《红桑果的年龄》《月亮上的女孩》《等你敲门》……此行来到衢州采风,庄剑的行程可谓辗转至极,坐汽车,转高铁,乘飞机……“套用一句流行语,此行我也算是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看衢州了!”庄剑打趣道。
在龙游县贺田村,看完了热热闹闹的农村文化礼堂表演和开耕礼,他豪爽地接过村民们递上来的米酒一饮而尽:“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农家的开耕礼,他们将古老的民俗通过这样一种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个质朴的仪式中,我似乎能够听到从远古传来的大地脉搏声。”乘着酒兴,庄剑还用四川方言为大家高声念起了为衢州而写的诗歌,抑扬顿挫的语调,充满激情的朗诵,瞬间博得了满堂喝彩。
“在我眼中,衢州是一个处处可以‘入画’的地方。”无论是徜徉在钱江源的油菜花海中,还是泛舟于烟斜雨横的乌溪江,亦或是流连至廿八都的飞檐翘角,庄剑总是不停地用镜头留住那些不同寻常的美景。在浔里村的文化礼堂前,庄剑特地要求记者为他拍摄一张与文化礼堂的合影:“点缀于乡野间的文化礼堂,让我看到了一种雨后春笋般的活力与希望。我希望能够把这一份文化的气质带回家乡。”
雷健:衢州自然环境真好
记者周洋文/摄
人物简介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
十年前,雷健写过一篇文章叫《阆(lang)中之喜与人文环境》, 当雷健随着采风团走进了廿八都,他坦言那种阆中的欣喜又回来了。“我看见这里沿街有理发店、山货店、杂货店、农具店,还有许多的寻常人家,这不正是将古镇的原生态保存下来了吗?游客不仅能参观景点,了解历史,还能从百姓的生活里体验到历史。比如这里居民的十三种方言不就是它独特的历史见证?”他认为这得益于政府的引导,使得开发与保护间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徜徉于钱江源森林公园,看着满山参天的古木,雷健忍不住深呼吸了几口,他感叹道:“衢州是我见过的自然环境最好的城市。”原来他热爱运动,每天都会走上八到十公里,因此他对空气质量的好坏特别敏感。
临走前,雷健说:“衢州真的很美,环境保护出人意料,治理出一条清澈明净的衢江,营造出一片绿色山林,很不容易。”他认为,衢州的山美水美得益于“人美”,“衢州人的价值观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所以,才有层出不穷的‘最美衢州人’,衢州不愧是最美之城,让人心向往之。”
杨惠珍:静心品衢州
见习记者徐聪琳/文记者徐丽/摄
《江西日报》副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
人物简介
“民居苑给我的感觉,就是江南的缩影。”微雨中,行走于龙游民居苑的杨惠珍有种发自内心的平静。龙飞凤舞、气宇轩昂的明清建筑在微枝末节上显现精致灵巧,细致的布局让整个古建筑群有着浑然天成的和谐。“仿佛打一开始,这里就是这副样子。”听说古建筑都是异地迁移过来,一砖一瓦皆有编号,杨惠珍直赞衢州对古建筑群保护的经验值得借鉴。
“衢州的文化,就像这些有历史有故事的建筑一样,需要静下心来品味。”杨惠珍认为,衢州应该寻求更多途径,展示独特的人文现象,“让更多人走进衢州,让更多人和我一样,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衢州。”
吉祥:儒家文化是一种内在的人文主义
记者巫少飞文/摄
人物简介
《齐鲁晚报》副刊编辑中心副主编
来自山东济南的吉祥对孔氏南宗家庙特别感兴趣。见到衢州孔庙内的“思鲁阁”,他也感到格外亲切。吉祥说,他曾写过一篇《孔子堂前燕,飞入百姓家》的文章,是关于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来山东的报道。孔垂长系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长孙。所以,他对孔子后裔南迁至衢的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
吉祥此番面对面接触在衢的孔庙,还是感触良多。“儒家文化是一种内在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具体的理性主义,是一种富有生机的自然主义和实效主义。当然,我更 吉祥对衢州为历史文化所做的工作表示赞赏,大到根宫佛国,小到一个祠堂的保护,点滴中见匠心。“在衢州,无论是人,还是民俗、生态、古遗址,我看到了文化的延伸……”吉祥说。
赵宗彪:衢州长于聚人气、振人心
记者陈炜文/摄
人物简介
《台州日报》副总编辑
赵宗彪这次来衢州采风,带了四本空白速写本,行程结束,基本用完。每到一处,他专注地观察,手中的笔画个不停,成了采风团一景。在用画笔记录下眼中的衢州的同时,他也从中看到了衢州的长处。
“衢州有好山好水好空气,有不断涌现的‘最美’人物,更有将这一切做大做强的‘营销’手段。”赵宗彪说,以衢州的旅游景点为例,龙游石窟和江山清漾村,作为景点的时间都不长,但由于衢州人挖掘了它们的文化内涵,使用了现代的营销手段,短时间内使它们的知名度得以提高,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再如“最美”人物现象,衢州用密集的、符合现代传媒理念的多种宣传手段,营造出良好氛围,使之深入人心,这是极大的成功。
赵宗彪说,善于提振民心、凝聚人气,这是他感受到的当今衢州人的长处。
朱一卉:衢州用心保护古建筑
记者方俊文/摄
人物简介
《江海晚报》编委,小说家
这次最美衢州采风行,《江海晚报》阵容庞大。朱一卉说,他们中,有记者,有编辑,还有诗人、散文爱好者:“回去后,我们准备通过各种载体好好赞一赞衢州。”
《江海晚报》位于江苏南通,鉴于江苏与浙江的一衣带水关系,朱一卉更愿意把这次活动称作为“串门”。他在这里找到了不少和南通相近的元素:比如同是水乡,处处可见小桥流水人家;建筑物也很相近,黛瓦白墙、翘檐里弄。
朱一卉在衢州也看到了很多不一样,比如衢州对古建筑的保护:“那天,我参观了龙游民居苑,我真的很震惊!这么多明清建筑,都是当地部门一栋一栋从别处迁过来,并且一点点还原起来的,工程量其实非常大。看得出,当地部门确实用心。我觉得吧,这种还原不仅仅是保护,更是通过现在这样的精巧布局,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为建筑群开辟出一片呼吸吐纳的新环境。”
衢州的水质,也让朱一卉忍不住点赞:“无论是庙源溪、乌溪江、黄坛口水电站,还是后来的钱江源,我看到的都是一湾碧水,衢州的五水共治工作,开展得很扎实。”
韩琳:共同的文化守望
记者巫少飞文/摄
人物简介
《兵团日报》专刊部副主任
儒学圣地的孔庙,神秘迷离的龙游石窟,民俗奇异的廿八都,苍涯碧涧的乌溪江……来自《兵团日报》的韩琳一路拍个不停。“拍了有上百张了吧?”韩琳笑道,“有千张了,景物特别有层次感,好多可用作副刊的压题照。”
“尽管我只是走马观花,但看到了衢州对每个文化遗址,都用心保护起来,使之在新农村建设中彰显出文化的力量。”韩琳说,“文化的建设,显然不仅是静态的形制,它应该在不断更新的活的社会机体里。这里既有行为与礼仪的重建,也有传统造物工艺的恢复、人文生态的建设等。几个特色村走下来,我看到村干部个个精神状态饱满,人们充满了幸福感。这是建规立制以文化的方式在农村基层发挥的影响。”
“通过我的视角,我发现这里的女性并非想像中的婉约或弱不禁风。她们勤劳、干练,好几位都是80多岁、90多岁,但仍然很有精神。一方山水一方人。好地方,衢州!”韩琳还比较了新疆与衢州的风物,她说:“新疆建设兵团为祖国屯垦戍边已历4代,为了西部边疆的繁荣稳定,为了祖国的安宁与领土完整,他们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在环境恶劣的漫长边境地带,改造自然,守土保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开发史上的奇迹。所以,无论是寥寥长风、莽莽奇观的大西北,还是暮春三月、杂花生树的江南衢州,这片共同的土地处处是景,都有着共同的文化守望。”
梁杰:为文化历史留下痕迹
记者巫少飞文/摄
人物简介
《中国教育报》文化副刊中心编辑
“叶朗是我老师!”当梁杰得知学者叶朗是衢州人时高兴地说,“我回京要告诉他:‘这里是一个世外桃源’!”
年出生的梁杰曾采写了大量的文化名人:“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肖像摄影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邓伟的文章。邓伟很早就将镜头对准钱钟书、梁漱溟、冯友兰、巴金等中国文化名人,又自费拍摄世界名人基辛格、贝聿铭、拉宾等人。有许多人都作古了,连邓伟本人也去世了。所以我觉得我们文化记者的采访和邓伟一样,是有一种使命感的——为文化历史留下痕迹。”
此番首次来衢,梁杰深深感喟衢州的山水,她甚至说:“看那山色空蒙雨亦奇,恨不能为衢州人。”而对于孔庙、古城墙、烂柯山、廿八都等三衢文化遗存的保护,梁杰更是赞赏有加:“历史感并未远去。”
梁杰在衢州之行中曾慕名买下两盒开化龙顶茶,付了元钱就走人了。后来,店主到处找她,因为两盒龙顶茶只要元钱。为了退回元,店主人徐水土、余细凤不但跑遍开化根宫佛国景区到处找,还专候在采风团汽车旁找到梁杰并退还钱。
山美水美人更美的衢州,让梁杰再三道:“流连不忍还。”
编辑傅震茂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权威北京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