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臻轩
哈建设
打鼓跟点,吟诗寻眼,文发心声,为的是畅怀达志,直抒胸臆,图的是一种心气,抒发意境。提起意境,总会有人说那是“谝干传”、糊弄人的活。此意讳言那是因为意境人们虽能感觉到,就是很难说的清,道的明,不易名状。就书法而论,意境又从来不是孤立表现的,它是对线条物象分辨化的体现,是形象思维的“心电图”。好的意境净若清风,明如皓月,皆由心之源自然流露出来。
意境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用这个观点来解释,意境乃心之物,心之高洁则意境纯清。而认之心境自由有修养来。孔子在《中庸》第二十章云:“博学之,审问之,慎行之,明辨之,笃行之。”紧接着还云:“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辩,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此语精到论述了一个人该如何学习、如何明理、如何修行提高自己。为求其此,古人总是通过正心、立德、改过等方式来实现修身之目标。“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韩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先正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能够对具体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所谓“心明眼亮,艺高胆大”是人们通常为表述学艺之所用。
书法既是高雅艺术,又是通用艺术,或者说通行于中华民族行为规范中的艺术。中国文化是世界上绵延最久展扩最大的文化,只以五千年来不断绵延不断展扩之历史事实,便足以证明中国文化优异之价值。中国书法艺术正是基于此沃土而彪著于世。意境是心境的展扩,则往往最能反映书家学识悟性、气质修养,是积极向上、健康心态的流露。说透了就是指书法的核、实质和思想品位。凡有志于书法的人,总能够在刻苦磨练中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生成鲜明灵动、活泼精道的线条和形象,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达到传导艺术精神之目的。所谓艺术精神,为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那么弘扬时代主旋律、正能量,就应该是书法艺术精神的主旨。“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优乐每相亲”,人们在静心独处或相聚一起,茶余饭后品味书法的魂、神、韵,那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表达的精神盛宴,共享美好时光,实乃人生一大快事。
意境既然是心智活动,却蕴含诸多因素以其对审美造诣追求达到传情、传神和增韵生辉的效果。诚然缺乏修养、缺少情趣,没有味道或者低级趣味的人,则难有臻品实感。意境并不是先天之有而为后生之学,因此学会灵活应用别人的精典思想,然后去遵循,坚持继续和传播这些积极思想,不断提升个人魅力,使书法实践和创作更加有意义,更加有品位,更加生动感人,则是很好的途径。有作为的书家,一路走来,总要具备这些积极的思想品德,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帮助,为进一部推动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才和智。正如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一样,直则刚强有力,曲又彰显韧性,枯即如山峦起伏,湿又仿佛惊涛拍岸。“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看银钩笔笔书意萦怀”,挥毫泼墨,力透纸背,自然天成,那就是一幅美的画卷,令人向往。
优雅的意境,能使人们提升对书法的感知度和辨识度,使书法表现力更具有神采和神韵,栩栩生辉。当然这一切必须凭借于深厚的功力、娴熟的技法以及厚重的笔力,才能使意境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才能有肥沃的土壤,广阔天地。他不会凭空想象、挑肥捡瘦,也不会因贫富贵贱增彩,更不会眷顾那些走捷径、投机取巧的人。追溯前贤和成功书法家的轨迹,能出佳作和传世之作者的意境,必是独立的人格,又恪守毅力并为之不懈的探索和积累,以自己的思考,顽强找寻适合自我发展的笔路子,不撞南墙不回头,有的甚至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完完全全地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而不是瞻前顾后、沽名钓誉;更不是为了追逐一点蝇头小利,攀龙附贵,使自己变得浮躁癫狂,放弃人格,而改变初衷。
既然意境对书法艺术影响之重要,究竟如何才能提高呢?愚以为获取意境之要,首先在于增长“识见”。一个人的知识和见闻,有些可以通过口耳相传获得,但极其有限,主要的途径靠读书。唯有读书,才能缩短时空,沟通古今,将古人和今人留下的知识和见闻转换为每个人的知识和见闻,以求增强书法审美情趣和境界。当然,读书的关键,并非在于你能说出多少种意义,而在于以怎样的姿态去读。比如读帖,看我们投入了多少,最终收获了多少。依我之见,读书贵在知疑,得有所“见”,亦即每个人要通过读书,拥有属于自我的知识与智慧、眼光与胸怀。否则,读再多书充其量亦不过是“两脚书柜”而已。身处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我们必须做到勤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不然,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尤其在当今碎片化信息高度发达的时候,在微博、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白癜风吃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wanbao.com/bbts/22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