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感悟哈建设平实精详

平实精详

哈建设

“平实精详”出自司马迁治史格言,共有四句:“平实精详,卑毋高论,实事求是,通今致用”。此训司马公毕生奉行,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尽管身受大辱,仍不改初衷,坚持真理,将一部烁烁闪亮、光耀千秋的《史记》奉献于人类,供后世子孙瞻仰,以致影响深远。

一部《史记》阐述了生生不息、难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成为人性修养和教育的心学,当之无愧的千古绝唱。达此十六字格言也被逐步推广,盛行开来,不仅成为历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学术的要义,而且延伸扩散,放之四海,影响了不少国家的文化流向和发展,特别是对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影响极大,使其受用无尽。

“平实精详”讲求务实治学、严于治理,揭示了“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的学风。秉承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实为天道人心本然之体,循其本然,择其根本,依规存本。归根结底,“平实精详”阐释了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正是基于从实际出发,为了探寻中国革命之规律,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延安整风,认真总结和吸取革命实践中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将“实事求是”确定为党的思想路线。从那以后中国革命由弱到强,直到夺取全国胜利。

我第一次读到“平实精详”十六字汉学精义,那是在30多年前,当时只觉语句清新,道人之所未道,掩卷颇有可思之处,更有进益之功。30多年来,反复思索,品味再三,甚觉滋味无穷。宏观的看,“平实精详”讲求存真务实,尊重历史,不脱离实际、不背离客观,力戒唯心至上,唯权至上的使用主义哲学观,秉持平凡、客观、淳朴、原厚、自然翔实地看待事物的客观存在与变化,于其从尚空洞的理论,囿于虚浮的字风,不如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寻求正确的道理,心存敬畏,言之有据,举事有理,行之有规,物力维艰,付诸实践。事物发展总是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正如中国书法与中华传统文化,书法属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实质,而文化有滋润着书法,是书法常新常美。因此,竭力厘清之间关系,挖掘其中内质,明确书法力向,保持其鲜活生动。翻检历史,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强大的汉朝帝国不仅生产力发展很快,恰恰也是书法态势大发展的时候,由秦篆向汉隶的转化,短时间就有大的跨跃。从业已流传的碑刻看,汉元初四年(公元年)《祀三公碑》已明显开始由小篆进而向隶书转化,至汉建和二年(公元年)《石门颂》大型摩崖刻石,中间只有断断的31年,隶书变化已趋完美,走向成熟,至永兴元年(公元年)汉《乙瑛碑》、永寿二年(公元年)的《礼器碑》以及后来的《封龙山碑》、《华山碑》、《鲜于璜碑》、《横方碑》、《史晨碑》、《夏承碑》、《西狭颂》、《杨淮表纪》、《熹平石经》、《校官碑》、《曹全碑》、《张迁碑》,还有大量出土的简牍,都充分作证书法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准,达到高峰。其中不少刻碑的美学观念以致影响到当今世界。尤其是以《张迁碑》方劲沉着,是汉隶方笔的典型作品。后世如金农、邓石如等大家就深得汉隶《张迁碑》、《神谶碑》中方饬用笔之妙,自成一体。与金石文字学相联系,阮元对书法亦颇有研究,乃清代最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之一,他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均系中国书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论著。金正喜在这方面也受到阮元的影响,兼学翁方纲书体,得益于金石考据学,而成为朝鲜金石学开创者,创“秋史体”。

另外,从出土的汉简中发现,正当汉隶快速发展的同时,不仅生成了草书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类取横势,以正化和规范为发展方向,在东汉中后期演变为字字独立而不相连、自足性很强的章草;一类取纵势,向更加草化、便捷的方向发展,至东汉末,通过张芝等人的努力,完全摆脱了隶化的束缚成为“今草”。章草成为汉末两晋书法家最钟爱的书体之一,如张芝、索靖、王羲之、王献之等皆擅长章草。目前能看到最早规范化的标准章草是索靖的作品。从世唐至明代的章草创作来看,始终遵循着索靖所建立的范式,可见绥靖再长草创做事的影响之大。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平实精详”所奉行的求实、求真、求正恰与书家追求的向好、向上、向美精神不谋而合。奉真求好是书法技艺诲人不倦的课业,技艺论主要讲的是书法艺术中的笔法、结体和章法、墨法等内容。书法体得论是指学习书法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相关主张很多,但传统的意义上,以北碑重视论和隶书至上主义为道。书法审美论,主要指书法作品所表现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每个时代审美意识、审美取向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讲书法审美还包括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人生感悟、情境交融、艺术超越等审美取向。通常谈及的问题有儒道精神与诗书画一致,重名节、轻利益的立道行义、艺文载道的士大夫精神等。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从学与艺两个方面切入,从中努力实现圣贤之道。认为诗书画分别具有诗道、书道、画道,因此各自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以此同时,他也认为各领域的不同艺术,超越其存在形式获得融通自由时,其妙境将最终浑然天成。如果想具现这种道境,就必须具备一定高雅格调的士大夫精神和修养,不可丑化和俗化了“返朴归真”的真实概念。

由此可见,平实精详所持见的严于治学风尚,也直接影响着书法美学观的形成,渊源流长。虽然唐、宋以后书法走势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也是依从汉学汉隶演变而来,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深深地镶嵌在人们、尤其传统文人的灵魂,随成习惯,习惯其成自然。正如水是人类的命脉,而河海则是文化之根脉,人与人的关系因水而构成文明的走势,形成了无尽的人文思想和哲学思想,由此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从而推动着历史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兼容性和同容性的特点,历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但从来也未丢失其本然。平实精详的治学态度和精神,正是基于此被人们广泛接受,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当我们理智地回望历史,这一书学观念用在今天的书法实践和书法艺术研究上,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当为强劲意识流。虽然书法实践多以个体劳动立身,但要保证不失养、不缺氧、不脱钙、不退神,就必须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汲取营养,才能安身立命。否则就会出现作品数量虽多而难以达到高质量、高水准的尴尬局面。平实精详提倡治学必要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地主动适应新常态,不断扑捉新动态,积墨成规,学以致用。站在现代社会,我们回望先哲先贤,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细数诸子百家、三皇五帝、王侯将相,不仅仅是为了停留在历史的辉煌中自豪,而要探求前路,诠释未来,砥砺前行。

人的认知程度是有差别的,但无论如何,书风都反映着书家的世界观,其作品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衡量,其名气越大影响也就越大,占有社会资源的机会和条件也就越便捷。所以,用历史、哲学和文化的思考支撑信心,戮力探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书风持续好转,是书法家必然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中国传统文化是居住在中国地域,而又包容万象,“不弃微土、不择涓流”方成为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儒释道”的哲学,充满了普遍和谐、圆融无碍的智慧,在今天仍有其普世价值与现实意义。可以毫无愧色的说,儒释道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中国人文精神,尤其表现在人生智慧上。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老子、庄子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逍遥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的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和。佛教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破解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信号,恰恰是书法精神所要传承的文化底蕴。

中国书法是一门包含文学观念,而且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进化的使命,汉、唐、宋及其以后历朝历代,虽然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不断的推动历史的进步,但人们依然没有抛弃五千年优秀的中华文化,而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虽然时代在变革,历史在更替,但是承先才能启后,继往才能开来。唯有从源头去寻找,我们的书法才会更见厚重,出路才会更加辉煌。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永远不变的真理,真理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传统并不意味着过时和落后,就像太阳虽然古老,但依然灿烂。弘扬传统文化是全民族的事,书法传承靠大家。这些年崇洋媚外之风已在书画圈内愈刮愈烈,一些人以到外国参加活动、举办展览为荣耀,外国人就比中国人更懂书法?我看未必。大多数的外国人一看到方块字就头痛,让他们又能证明什么?似乎有点数典忘祖。由此我常常在想,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人孜孜追求的风骨、傲骨以及人格精神,究竟代表着什么?它与中华传统文化是什么关系?又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说到此有件事总在我心头隐隐作疼。年12月24日,这天又是圣诞节,布天盖地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个医院比较好
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ygushi.com/lzwbfz/175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