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兰州晚报 >> 兰州晚报简介 >> 药的起源一

药的起源一

自从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诞生,疾病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我们。人们常说“人吃五谷杂粮生百病”,也就是说除非你不食人间烟火成为神仙,否则就不能摆脱疾病。疾病来时痛苦万状,人们就要想办法来缓解痛苦。用什么来缓解痛苦呢?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方便易得,伸手可及的东西。那时候自然环境是相当的好,最方便易得的当然是周围那些花花草草啦。于是乎世界各族人民的老祖宗们不约而同的到那些花花草草中去找治病的药。

中国人说那些治病药是一个被称为“神农”的老头一嘴一嘴尝出来的,其艰辛和贡献就不言而喻了,这个话题后面再说。其实世界各地也不乏这种有奉献精神的人,咱们的“神农”也不一定是最早的;古希腊分娩的妇女嘴里都要嚼一种柳树叶,据说能减轻痛苦,后来人们在里面找到了阿司匹林;古印度给疯癫的病人嘴里塞一根萝芙木的根就能让他安静下来,也就有了萝芙木可治疗“月亮引起的疯狂”的记载;南美洲的气候炎热,蚊虫肆虐,疟疾高发,嚼一块金鸡纳树皮就能幸存下来,这成了部族成员必须严守的秘密,后来人们在里面发现了抗疟药奎宁。东西方民族的老祖先起点一致,但思路不一致,导致了以后的发展路线不一致;就像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但前进方向不同的两架赛车,很难分出谁高谁低。也许绕地球一圈后他们能相遇,那将是他们共同的终点。

先来说说西方人的前进路线。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他们就是“一根筋”,知道了这种草能治这种病还不算完,非要看看里面是什么成分在起作用。于是他们就忙活开了,先水泡后油浸,煮完了蒸,蒸完了炸,前前后后鼓捣了几千年,还真让他们找到不少“成分”,这门手艺被他们称为《药用植物学》。随后的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也就发展起来。生活在东方的中国人就灵活的多了,中国的老祖宗们压根儿没想过要在药里找“成分”。他们要做的就是对着星空苦思冥想,编一套理论来解释它为什么能起作用。阴阳五行、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辨证归经等等,这套让人眼花缭乱的理论成果就是“本草”。两千年来不停的修补完善,从《神农本草经》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直到现在的《中华本草》。有人说中医太玄,中药效果不如西药,但咱这个民族靠它延续到现在,并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度,这种说法也就不攻自破啦。

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也不断扩大,动物界又成为人类药物的重要来源。根据吃什么补什么的原理,老祖宗们开始用动物的脏器治病,从心、肝、脾、胃、肾到骨脑血发皮,甚至动物哪些令人恶心的排泄物也成了治病的药。虽然有些是以讹传讹没有什么作用,但有些又确实有效,比如羊肝治疗夜盲症、蝎子治疗风湿病等。直到现在我们的中医处方里仍有不少动物药,有些还是相当名贵的中药材,比如虎骨、鹿茸、犀角、麝香等。不要以为只有中国人这么干,古埃及、古印度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医药典籍里都有大量的动物药,古罗马人甚至将人肉入药。中国毕竟是礼仪之邦,在使用这些药材的时候把名字美化了一下,让服用者不至反胃也文明了许多。如胎盘叫紫河车、蚯蚓叫地龙、蛆叫水仙子、尿壶垢叫人中白、鼠粪叫五灵脂、蝙蝠屎叫夜明砂等。西方人继续发挥“一根筋”的精神,继续在动物药材里找“成分”,找到以后制成药品,根据提纯级别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分别叫做生物制剂或生化制剂,现在人们常用的胸腺肽、肿瘤坏死因子和各类抗体药都是这样来的。陆地上的动物都用过以后,人类又瞄上了海洋动物并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叫海洋药物学,不过这是近代的事了。

矿物是人类药物的又一来源,但比动植物来源的药物要少的多。最著名的就是磺胺类药物的发现,一个德国医生用当时一种叫“百浪多息”的红色染料治好了女儿链球菌感染,从而发现了磺胺。中国的矿物药的发现则归功于哪些妄想长生不老的道士,它们躲进深山老林,弄个小炉子,成年累月地煽风点火,炼来炼去,长生不老的仙丹没炼成,却加深了中医对矿物药性的了解,现在常用的有云母、滑石粉、雄黄、砒石等。

神农传说

药学界往往把神农氏看做行业鼻祖,因为他有一本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但他生活在那个年代尚有争议,甚至连他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都不清楚,他只是个传说。

我们先来说说神农氏的身世问题。要问中国人的始祖是谁,你可在百度上找到一百个答案,太昊、少昊、少典、伏羲、女娲、蚩尤、炎帝、黄帝等等,不同的历史文献记载的前后关系多不一致。太史公司马迁一生气就从文献较多的黄帝开始他的《史记》,不过遗憾的是黄帝仍然是个传说。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少典娶了有蟜氏,生下伏羲和女娲,伏羲和女娲兄妹结婚生下了炎帝和黄帝。据说哥哥炎帝比弟弟黄帝大了四百来岁,这样看来女娲娘娘的生育期那是相当的长。弟兄两个都有异能,炎帝生下来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岁能干农活,因此被称为神农氏;黄帝则发明了舟车和衣冠,因此被称为轩辕氏。另外,弟兄两个对医药学都有贡献,哥哥遍尝百草有自己专著《神农本草经》,自然成了药学界鼻祖;弟弟穷究病理也有自己的专著《黄帝内经》,也就应该是医学界的鼻祖。

再来说说神农氏的业绩。神农氏业绩其实只有一句话:“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这句话出自汉朝成书的《淮南子》,事迹可歌可泣,但总令人有些疑惑。按不分昼夜,一天二十四小时计算,则

神农他老人家每小时中毒三次,他能成功地存活下来简直是个奇迹。首先他必须有个异常强健的体魄,能承受那么多次药物毒性反应;第二他必须有个异常强大的胃,能装得下并消化得了那么多难于消化的食物;第三他必须有异常敏锐的判断能力,几分钟之内发现并成功服用解毒药;第四他运气必须异常的好,那些有毒植物和解毒植物碰巧都生长同一个地方,不必爬山涉水到处去寻找。

最后来说说神农的专著《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据后代文史工作者考证,该书成书于东汉时期,距离神农时代已经过去了四五千年,这真是大器晚成典范。可以肯定这是后人总结前人经验而假托神农成书,这也不由得让现代人大跌眼镜。在现代某人剽窃他人成果的事件屡屡发生,而古人却将这么伟大的成果转嫁到别人头上,其原因可能是古人不用这个评职称。今天看来《神农本草经》虽有许多错谬之处,但其某些原则仍值得借鉴。《本草》经修订工作历朝历代都在进行,到了李时珍的时代《本草纲目》载药量达到了种。(未完待续)

作者介绍

孟德胜

孟德胜男,医学博士,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现担任重庆药学会副主任委员、医院药学专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审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直属单位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医院药学分会委员、全军药学专业委员会临床药学分会委员、全军药品监督管理员、国际GCP专家库成员、《中国药房》杂志编委会副主编、《中国药师》《药学实践与服务》杂志编委。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攻关项目、企业合作课题、校成果转化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以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及新药临床试验项目10余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专利1项。参编《门诊外科学》等专著/教材。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

◆声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和信息系来源于互联网,转载仅供传递信息或供个人学习、交流,并非赞同其观点和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版权内容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以便及时更改或删除。中国药房杂志社对原创内容拥有版权,任何人或单位若需复制、转载、摘编,须完整注明出处及标明作者,否则本社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本平台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中国药房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wanbao.com/lzwbjj/276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