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注射液价格在什么价位区间 http://pf.39.net/bdfyy/bdfhl/140228/4345637.html
李国,黝黑透红的肤色彰显着大西北汉子的淳朴。张口浓浓的西北方言,纯正的甘草店味,他坦露这一生不喜欢、也没有学会普通话,因为他觉得说方言听起来亲切,载着浓浓的乡土味,也承载着地方的文化底蕴。看似普通的话语,却极有深意,让人不禁对眼前这位朴实的农村汉子肃然起敬。
诗人李国(右)
李国,现为兰州市榆中县甘草店镇咸水岔村党支部书记。上世纪八十年代,高中的时候,曾经是一位文学青年,接触、读过过一些诗歌,深受感染,从此与文学结缘。但是在高二却因为家庭贫穷而被迫辍学外出打工。八十年代的工棚是用砖头垒成的,四处漏着风,他经常是蜷缩在工棚中,有了灵感便会写上两句诗。正是因为对诗歌文学的喜爱,他才会对《故土》杂志的付出无怨无悔。
《故土》杂志在年5月份开始筹措,年6月6日,《故土》第一次发起会议在南关桥头“海龙”饭馆举行,参加人员有李国、裴绍宏、董国彦、赵军、黄维珍、梁卫忠、黄治文七人,商量暂定刊物名为《七叶》
《故土》七叶发起人
年10月份创刊,11月7日在榆中县文化馆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
《故土》首发式会场一角
《故土》的问世,兰州市榆中县自建国以来首本民间自办的文学杂志,一本近页的杂志创办背后却有着一群人的文学梦。
《故土》创刊号封面
李国被创办一本杂志的动因,他憨厚的面孔透着一丝腼腆地说:“我创办这个期刊不是偶然的事情,是自己的爱好,平时有一帮爱好文学的朋友经常聚在一起,喝喝小酒,谈论文学,大家都会创作一些文学作品,创办杂志是我们这群人一直都想做的事情,不过就是由我牵头把这个事情做起来了”。其实我知道,他更为了弥补经济浪潮带来的那种缺失!
《故土》编辑拜访金吉泰先生
《故土》现有编辑10人,只有少数几个是正式的作家,其他都是业余爱好者,都有正式的职业,有的是在机关单位上班,也有的是在事业单位工作,还有几个像他自己一样爱好文学的农民。他们业余时间,利用自己节假日的时间聚在一起,披星戴月对《故土》的各类来稿进行细细的筛选,选出优秀稿件再进行加工处理。
在《故土》创刊前,以李国、裴绍宏为代表的这个群体聚在一起讨论这本杂志的名称,因为意见不统一,他们为这个名字进行了无数的争论,请教了很多文学大家。最终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建设美丽乡村”号召,结合榆中本土实际情况,将杂志刊名定为“故土”。
最后一次刊物定名讨论会
《故土》文学杂志的作者群体是以榆中县作家为主,同时还吸引了兰州市乃至全国的一部分作家投稿。《故土》运作方式,主要以读者赠刊方式为主,向作者群体、榆中县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进行分发,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故土》杂志在榆中县乃至文学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故土》第二期问世的时候,编辑们把出刊的喜讯第一时间通过电波发送给李国,千里之外的他乡培训学习他兴奋的彻夜未眠。正如董国彦在诗作《这个日子》的纠结:“......这个日子,惦念一个人,还在天涯......”
《故土》第二期封面
任何事物的过程都会遇到的困难。这点每个编辑深知,李国和裴绍宏更知:“民间个人创办的杂志书号难办,在兰州市文化局那边迟迟得不到审批,我为这个事情去市里找过很多次,始终无果。而且我本身还是咸水岔村的村支书,在村里办着养殖场,各种事情缠身,不能全身心地干这件事。此外,就是钱的问题,办一本杂志,大家几乎都是义务劳动,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常常就是在宾馆、饭店审稿编辑,做好每期要印0册,成本在3~4万左右,现在前前后后已经投入近10万元了”。正如诗歌兰星在他的诗歌中慨叹,“故土,你是我疼痛的感觉”
虽然在创办过程中经历了不少的困难,但是在杂志成功创办后带来的惊喜让李国他们始料未及。《故土》杂志在草创之初,在社会上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吸引了很多榆中县之外的作家投稿,“现在邮箱里已经收到一千多封的投稿了”。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官方的支持,比如说兰州市85岁的老作家金吉泰的支持,他原是兰州晚报的副刊编辑,也是从农村走出的作家,现在为《故土》杂志顾问。除此之外,他们也得到社会各方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wanbao.com/lzwbnr/25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