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白发肃然的老板和一群痴迷新闻

丁望在看报纸清样

把报纸的创刊日选在和自己的生日为同一天,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大小纸媒中,可能还很难找到第二家。最初很多人不知道他为什么把报纸的创刊日非要选择在这一天,后来人们慢慢了解了,其创办人是如何热爱他所创办的这张报纸,他要把自己的诸多想法寄托在这张报纸里,就好像想要将自己的生命延续。

这张报纸就是《中华工商时报》,创刊于年10月6日(当天是星期五),到今年,她已创刊27周年。

这张报纸的主要创办人丁望先生,出生于年10月6日,今年,正逢他诞辰90周年。

丁望先生已故去13年了,他卒于年9月10日,肝癌夺走了他的生命。

丁望先生离世时,几乎是无声无息,只有很少的几个人知道,他的遗愿是:死后不搞任何祭奠活动,包括不搞遗体告别,也不要“生平悼词”。

丁望的离去,和很多有想法、有理想的人一样,穷其一生追求,也没有完成和实现属于他自己的那“一个梦”,带着诸多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我这么说这绝不是宿命,这是一种现实,对谁都如此,对丁望先生也不例外,反而可能留给他的遗憾更“深重”。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我想丁老板一定还有很多不如意,也可能这就是命吧。但在我看来,一个人能成就多少和他没能实现的愿望,只要丰富,只要多彩,无论怎样,都充满魅力,可能这就是人生,而丁望先生,应该说,正是有着这样人生的一位报人。

丁望创办《中华工商时报》(以下简称工商时报)时已63岁了,他被要求离开工商时报并从领导岗位办理离休时,是年1月,67岁。正是那一年,工商时报正式改为日报。由周二刊到周三刊,再到日报的实现,工商时报在刚刚完成这一日报的跨越之后,丁望先生的办报使命仿佛也结束了。虽然他极不情愿,他还有很多要做的事没能去做,还想实现更高级的一次跳跃,但历史没有给他那样的时间,也没有再给他那样的机会。

工商时报的版式独具特色

然而即使是这样,无论是在他离开工商时报之后,还是在他逝世多年之后,在年前后中国新一轮报业不断探寻市场化的热情下,以及到近年来新媒体和数字化媒体“横冲直撞”对纸媒的全面冲击当中,人们会越发地感到,在中国的办报史上,工商时报的创办以及那批人所付出的新闻实践可能都将是一个传奇。这绝不因为我自己是时报人,过于自恋,我没必要,因为无论是怎样的传奇,那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是丁望先生创造的。

在我个人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人越发感到,丁望先生作为一个报人,那种时代背景下特有的新闻人的激情、理想、情怀,越发值得怀念。我写此文章纪念丁望先生,其实是对那一代人的新闻理想的怀念。对照当下,无论是在政治、意识形态、市场以及数字化媒体对纸媒的冲击,再看丁望先生所留下的遗产,绝不仅仅是创办了一份曾经辉煌一时的报纸,更深远的是,他用他的理念、思想、价值取向,他对市场的基本判断,影响了一批追随他的具有新闻理想的人,带出一大批勇于实践创新的传媒人才,这批人直到今天仍在不断持续发酵。

丁望对报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即使很多人早已离开工商时报。

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必将造就什么样人,丁望更如此。

命运

丁望出生于江苏南通,祖上是地主,但从他记事起,家里基本就已经破落了,小时候时常吃不饱或交不起学费。在南通上完小学,中学是随在外打工的父亲在湖北沙市读的,不久日本兵南下,其父病故。少年丧父的丁望,仿佛突然长大,学习格外刻苦。之后,流亡到四川的丁望主要是靠工费补贴读完中学,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燕京大学历史系,靠奖学金读完大学。年的燕大还在成都,抗战胜利后,燕京大学从四川迁回北京,这样,丁望有了一段相对难得平静的大学生活。

燕京大学,是20世纪初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会联合在北京开办的大学之一,其校长是著名的司徒雷登。丁望在燕京大学期间,对基督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应该说,燕大的那种文化氛围对丁望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那时北京进步的学生运动更感染了丁望,尤其在参加了土地运动之后,他接受了革命思想,在平山县解放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是年,他22岁,之后又在平山县参加了建团工作,也正是那段岁月,他和当时平山县团委领导人马仪结下革命的友谊,这为他退休后创办《中华工商时报》得到最大的支持打下了基础,当然,那都是后话。

北平解放后,马仪做了团中央副秘书长,丁望也被分配到团中央,在宣传部工作。年,丁望进入《中国青年》杂志社,之后《中国青年报》创刊时他转入中青报。丁望是历史系出身,没有任何关于新闻工作的经历,但他爱动脑,爱钻研,一切都喜欢自己动手,动手能力格外强。据说,《中国青年报》第一张报纸的版式就出自丁望之手。也可能就是从那时起,丁望对版面语言及版式设计就格外偏好,这成为报人丁望对报纸感觉的一大特长,这也成为日后《中华工商时报》成功的一大特点。

在中青报期间,丁望的革命热情转化为办报的热情,到年,他已成为中青报编委和工商新闻部主任,那时丁望刚刚30出头。工商新闻部的另一位主任是当时极负盛名并有争议的作家刘宾雁。而那年“反右”一开始,丁望和刘宾雁一样,都成了右派。

丁望的右派,是那种“隐藏得很深的一个右派,质量很高的一个右派”,也就是“极右”,由此,他被开除党籍,行政降四级,然后被下放农村劳动改造。右派的身份丁望背了有20多年,其中有十五六年的时光,都是在农村度过的。这些都使得他对发生过的一切有了深刻的反思,也使他更加认真地学习和阅读马恩和列宁的著作,在农场期间,《资本论》他读了整整三遍,对于世界,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年丁望得到平反,回到北京的丁望离开了中青报,到《世界经济》杂志社工作,在这期间,他结识了于光远、厉以宁等经济学家,相同的经历,趋同的价值取向使他们成为朋友,在他们的介绍和推荐下,丁望阅读了大量西方经济学的书籍,由萨缪尔森到凯恩斯,他无所不涉及,“资本主义经济学”对他的影响,使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打开了一扇“独特之门”。

80年代,丁望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先是在《工人日报》做副总编辑,并“内定”接替总编辑邢方群。当时丁望主管《工人日报》的经济报道,“渤海二号”事故的报道,正是在丁望的参与和推动下,使得报道得以面世,并大获好评。后来由于多种原因,他没有接上总编辑,只好离开报社。

年,已过57岁的丁望转战到刚由《中国贸易报》易名的《经济日报》,本是说好解决副总编辑的,但没有任命,分管理论部,在经济日报期间,他接触了当时一大批青年经济学家和改革家,他在社会上的活跃空间不断得到放大,例如他参与主办了年“莫干山会议”等重要活动。只是这时丁望深深知道,退休前的时间,已留给他的很有限了,很快,他就将赋闲。但在经济日报的短暂岁月里,给他对如何办一张经济类报纸,以及如何经营报纸,如何面对未来的市场,都提供了全面的视角,同时也对中国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市场有了更强烈冲动。

应该说这时的丁望对办报的理念及思想已基本成熟起来。年,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要自己办一张报,在当时,这几乎就是“天方夜谭”,但这个想法只要和媒体人一提及,没有一个人不为此热血沸腾。

激扬

已年过60的丁望,做起事情来,仍是马不停蹄,其心态犹如壮年。我还记得,即使在他70多岁的时候,登一高处,我下意识的想帮扶一下他,他一下子把我的手甩在一边,他不希望你帮他,其实是他内心从就没认为自己老过。

年,本应当离休的丁望做出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他要自己办一份报纸,要当“一把手”,“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来做事情”。

办一份什么样的报纸,他已经想得太多了,最重要的是如何办一张有民间色彩的商报,不从主管机关要钱要人,不给机关增添负担,求得相对的独立地位,应该说,在当时那完全是一个理想的想法。体制内的很多人都认为丁望的这一办报想法太过于天真。

之后在到年的两年时间里,丁望在北京不停地奔波,不懈地为实现自己的办报想法而寻找一切的可能和机会。

说来也巧,一日,丁望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他多年前的老领导马仪从国家经委调任到全国工商联担任副主席,这对丁望来讲无疑是天降良机。很快,他见到了马仪,并把自己想要办一张全新报纸的想法告诉了马仪,马仪也很感兴趣,丁望一再强调,办报完全采取新的办法来运营,只会给工商联争光、服务,不给机关添负担,这样很快得到了工商联多位领导的支持。当然这期间有很多的巧合和偶然,但毕竟丁望的办报梦想在新改组的全国工商联支持下,实现了。据说,当时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开给丁望的条件,主要是两条:意识政治上不能犯错误;二是经济上不要成为负担,不能成为一个无底洞。

时任全国工商联领导的马仪、李定同志在审读工商时报第一期大样

这样,《中华工商时报》年4月拿到报刊号,那时,只是在工商联借了那么两三间办公室。丁望四处筹措款项,招兵买马,以25万元企业资助款起家,《中华工商时报》于年10月6日正式创刊,丁望由此跃上他梦想的新平台。在北京东直门外新中街7号一不起眼破旧楼房里,一群不安于现状的报人,借来几张桌椅,开始了实现自己理想和追求的艰难历程。年10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大背景,今天的人们可以想象一下。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大背景下,工商时报诞生了。

如果让我用书面语,我想说:工商时报生于变革时代。

从那时起,中国报林在“千报一面”的状态下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和新的气息,工商时报一面世,犹如一彪新军突现,令新闻界无不为之一振,社会各方面都被他所吸引。她不仅仅是以版式取胜,他报道的视角独特,标题的精心制作,敢于说话,观点和思想清晰的文章,立论公允与及时的报道,迅速赢得读者的广泛赞誉。用老丁的话:“一张报纸要有在几个人手中不断传阅的力量”。很快,工商时报便以浓郁的“商味”“民味”“海味”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办报风格。那时就连在报刊发行局工作的人员都说:“在众多报纸堆里,一眼就能辨认出哪张是工商时报”。

年初,小平南巡后,首都新闻界还东张西望没有声息,丁望以他多年历练出的新闻敏锐,在没有任何“上面”打招呼的情况下,工商时报率先转载了《深圳特区报》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此后,工商时报始终旗帜鲜明地为中国的改革开放鼓与呼,并自觉地把这视为时报人办报的历史使命。这年10月,工商时报迎来三周年报庆,出版了第一份24个版的报纸,让国内同行为之一振,一位海外资深同行称为“全世界最漂亮的中文报纸”。

短短几年,工商时报的影响力快速提升,一度成为新闻同行办报的标杆,在中国政经界和企业界备受偏和







































南昌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治疗白癜风的药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wanbao.com/lzwbys/14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