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在正式开通的邓丽君文教基金会上海办事处的网站上,有以醒目标题赫然写着“祖籍寻访”的网页,上面说家乡成立了丽君文化艺术研究交流促进会(以下简称丽君文化研究会),进行上海会谈等内容,并配以图片。这是怎么回事呢?作为邓长禧先生(邓丽君的弟弟)寻访祖籍的联系人,我现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记述下来,以飨读者。
年11月4日,财团法人邓丽君文教基金会执行长邓长禧先生的特使——基金会驻上海办事处负责人程合先生一行两人,专程来到邓台村进行访根考察,受到了大名县台办、丽君文化研究会、邓台村邓氏家族及父老乡亲的热情欢迎。
省大名县邓台村,是邓丽君文教基金会执行长邓长禧的祖籍。该村位于漳卫河的三角地带,在大名县城的东北方向,漳河右堤86公里处。她背靠河堤,前临漳南排水渠,村子周围遍植郁郁葱葱的杨柳,为这个仅有口人的小村庄带来了几分灵气。
邓丽君文教基金会
档案之一:致力于植树治沙保护母亲河公益事业。年5月,邓丽君文教基金会在内蒙古黄河南岸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库布齐沙漠的东部选定1万亩荒漠地,种草植树,保护黄河。4年来已投入多万元人民币,改善沙化面积多亩,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15%上升到45%。
档案之二:协办“龙的传人”大型主题公益演唱会。年8月29日,邓丽君文教基金会参与协办了由“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伏羲文化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共同在兰州主办的“龙的传人”大型主题公益演唱会。其间插播了台湾省云林县(邓丽君出生地)北投小学学生舞龙的外景。邓长禧先生在接受《兰州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邓丽君文教基金会未来计划在内地持续扩大“星愿”歌曲创作比赛,让更多热爱音乐创作的人拥有优质的表现空间,同时结合各大唱片公司挖掘有创作才华的青年。他们还将持续资助弱势群体,并结合更多公益团体一同举办活动,为国内的文教活动做更多事情。
档案之三:参与年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作为年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活动内容之一,为期一个月的邓丽君纪念文物展在杭州举行。年10月26日,邓长禧先生从台湾专程抵达杭州为文物展开幕剪彩。参展物品为邓丽君服装、日常用品及历年的奖杯、各时期的照片等件。
档案之四:筹备邓丽君音乐剧《但愿人长久》在国内演出。投资1万元港币制作的音乐剧《但愿人长久》已在香港、台湾演出40余场。现与有关公司合作计划在国内演出,各种手续上报国家文化部待批。该剧以邓丽君真人真事为故事蓝本,以其演唱名曲编成连场歌舞,讲述其在事业及爱情上的起伏波折。为寻找音乐剧的女主角,基金会在成都、香港、台湾两岸三地甄选演员,并于年5月20日在香港举办“小城巨星”总决赛,香港TVB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
档案之五:邓丽君经典作品演唱会在全国巡演。邓丽君文教基金会与上海创星文化公司合作,推出邓丽君经典作品演唱会。年以来,已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巡演一百余场。年4月29日在邯郸剧场演出,《工人报》、《邯郸晚报》等媒体都以“邓丽君歌声重现故乡”为题进行了报道。
档案之六:邓丽君主题餐馆“筠园小镇”在杭州揭幕。年3月15日,邓丽君文教基金会与浙江电视台合作创办的邓丽君主题餐厅“筠园小镇”在杭州开张。这是一座外古内洋的四层建筑,位于杭州市中心的信义坊商街号。内部装饰都是围绕邓丽君进行的,包厢是用邓丽君的经典歌曲名称命名,诸如“小城故事”、“在水一方”、“淡淡幽情”等。在这里除了可以品尝独具特色的台湾菜肴,还可近距离亲睹邓丽君生前从未公开的私人物品。“筠园”即“邓丽君纪念公园”,系邓丽君在台湾的墓地,已成为旅游景点。
年10月14日,即邓丽君逝后五个月,由台湾中华电视台、香港宝丽金唱片公司及日本TAURWS唱片公司共同捐款设立邓丽君文教基金会,由邓丽君的弟弟邓长禧担任执行长。该基金会的宗旨是秉持邓丽君生前的遗愿,为社会奉献一份心力,弘扬其毕生致力歌唱艺术事业及对中华民族的赤诚之爱,推广并举办各项文化教育、音乐艺术等活动及公益慈善等相关事业及奖助,以期提升华人文化生活之精致与品质。截止目前,基金会仍资助着泰国北部68所中小学的中文教育。在邓丽君文教基金会的未来规划中,其中有一项是在大陆建一所艺术学校,为贫困或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提供机会,并设置相关奖助学金。
寻访考察
档案之七:大陆寻访邓丽君祖籍。年春,大名县按上级部门通知要求,查找邓丽君的祖籍所在地。几经查寻,终于确定大名县邓台村为其祖籍。退休干部邓书林撰写的文章《寻访邓丽君祖籍始末》,详细地记录了寻访经过。
档案之八:中央电视台邀请邓丽君到北京演出。年4月4日,中央电视台、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联合向邓丽君发出邀请,请她参加第四届海峡之声音乐会。年2月,邓长禧先生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证实,邓丽君早就有去大陆演唱的想法,但不想仅唱几首歌曲而已,要搞就办个人专场演唱会,且不售票户外演唱,以敦煌壁画为背景,结合中国古典四大美女图像,地点选在天安门广场.
档案之九:拍摄电视文献艺术片《邓丽君故乡行》。年上海电视台、省文化艺术中心在大名开机拍摄《邓丽君故乡行》,完成上下两集。该电视文献艺术片的封底献辞是这样写的:她禀赋歌唱天才,音色柔润甜美,声乐技巧娴熟,艺术处理神妙,舞台形象姣好,表演台风高雅。邓丽君继承并发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传统,吸收外国音乐的精华,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演唱技巧。她的演唱风格新奇独到、清丽明快,字正腔圆,情深意长,犹如行云流水,令人喜闻乐见。邓丽君在十几年的艺术生涯中,演唱过上千首中国民歌、古典诗词、流行歌曲和外国歌曲,唱红了几百首,蜚声国际歌坛。
档案之十:捎来药品传递姑侄亲情。年,记者带着由香港辗转过来的药品,又来到了大名县东周庄邓枢的姑姑家。邓社姑看着《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邓丽君和邓枢夫妇的照片,热泪盈眶,叫着邓枢的乳名:“新玉啊新玉,兵荒马乱多少年,姑姑真想你呀!”姑舅亲,辈辈亲,挖断骨肉连着根。当邓丽君听说老姑生病的消息后,邓枢父女特意托朋友捎来药品和现金。
枝连理、根同生,血并传、人共宗,神同缘、脉相承。25年后,邓氏子弟拉开了归根谒祖的序幕。年2月,当丽君文化研究会、邓氏家族联合向邓丽君文教基金会发去充满乡情的传真后,邓长禧先生立即返回信息,要派人到大名考察。年4月,正是“非典”肆虐的时候,邓长禧先生按捺不住内心急切心情,指派基金会驻上海办事处代表程合先生先期赴大名。4月26日抵达济南,终因“非典”疫情蔓延,被迫中途而返。
年11月3日,程合先生一行带着邓长禧的重托,终于来到了大名县邓台村。在大名县台办、丽君文化研究会负责人员的陪同下,程合先生一行在解说员的讲解下,观瞻了邓丽君纪念室和记录着邓家人祖祖辈辈的邓氏祖碑,并与邓氏家人及众乡亲亲切交谈。在家的邓长发、长臣、长柱三兄弟紧紧握住程合先生的手说,盼你们盼了整整25年,今天终于见面了。如果长禧哥哥能亲自回家看看,就更好了。
程合先生说,多年来邓氏兄弟就有回家乡看看的想法,特别是前两年邓家大哥邓长安、五弟邓长禧,心情尤其急切,哪怕悄无声息地回一趟故土,就望那么一眼,终未能成行。我这次来,就是受邓先生委托,先期探路。
邓台村的两位80多岁的老人张可忠、田松林,分别向程合先生讲述了儿时与邓枢一起捉迷藏、下河捕鱼等情景,并说:我们好想同新玉(邓枢的乳名)见上一面。程合先生说,邓枢老先生已辞世十多年了,邓枢父女都是带着未踏进故土的遗憾而去的,归根谒祖只能靠邓家子弟来完成了。两位老人听说儿时的伙伴已不在人世,不觉老泪纵横。
当杨凤兰老人(邓枢玉的妻子)听说邓枢的老伴赵素桂健在后说,不知道今生我们妯娌俩还能不能见上一面,拉拉家常,请代俺问个好。程合先生说,请您放心,我一定把口信带到。
离开邓台时,程合先生一行与邓家人合影留念。邓长发兄弟向程先生递交了一封请他转送堂兄邓长禧的饱含半个多世纪牵挂深情的家书。程合先生表示一定亲自交给邓先生。
在丽君文化研究会驻地,程合先生一行观看了丽君文化研究会举行的“思君八年”书法展览后,与该会秘书处的负责人进行了会谈。程合先生介绍了邓丽君文教基金会的有关情况,邓子涛受权通报了丽君文化研究会的成立背景、宗旨口号、机构设置、事业拓展等事宜,并向基金会表述“请邓长禧先生担任研究会名誉会长”的意见。程合先生说,我代表基金会和邓先生对家乡为邓丽君小姐做的事情表示感谢,回去后我会把这里的情况向邓先生详细报告的。
会谈结束后,邓子涛代表邓氏家族和丽君文化研究会,通过大名县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玉芝女士向程先生赠送了写给邓长禧先生的书法作品。该书法作品是由丽君文化研究会撰句,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冯克军用家乡书法南宫碑题写的“月是故乡明”的条幅。
邓丽君文教基金会与丽君文化研究会的大名会谈,开启了两会正式交流的大门,为以后广泛协作、共同发展奠定基础。
短短3个小时的寻访考察,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相互牵挂的漫长岁月。程合先生带着丰硕的考察成果和抑制不住的喜悦,结束了在大名的考察活动。涓流汇海,叶落归根,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任凭山高水远,任凭翻云覆浪,也难以割舍世代同宗同祖、血脉相承的故土情结。隔不断的骨肉之情把邓台与台北紧紧连在一起,双方都用殷殷的牵挂和不懈的追求,去追寻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去追寻那“魂牵梦也系”的团聚梦。邓丽君的弟弟邓长禧先生指派程合先生对祖籍的回乡归根寻访考察活动,充分体现了剪不断的骨肉亲情。
为永记这次具有深远意义的第一次握手,丽君文化研究会以基金会对祖籍寻访考察为主线,策划制作了一个短片——《牵挂》,此片于年3月送给邓长禧先生。
邓长禧的家世
档案之十一:香港凤凰卫视独家采访邓长禧。年3月,香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连续播出了采访邓丽君文教基金会执行长邓长禧的两期节目。在节目中邓长禧先生披露了自己的家世以及邓丽君的成长历程、感情世界等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档案之十二:《家在黄河古道边》在《北京青年报》上刊发。《北京青年报》记者于年1月30日首次电话采访了邓丽君后,又分别到大名县邓台村、东周庄采访其亲人邓枢业、邓社姑、邓香姑。这次采访以《家在黄河古道边》为题目刊登在4月份的《北京青年报》上,并配发了邓枢业清明节上坟祭祖和邓社姑、邓香姑的照片。
档案之十三:大名县电视台播出《华人歌后邓丽君》节目。年5月,在邓丽君辞世五周年之际,大名县电视台“相约八点”栏目制作并播出了《华人歌后邓丽君》节目,介绍了她辉煌而短暂的传奇一生。
档案之十四:《邓丽君小姐和她的家世》文章发表。年1月,《大名县文史资料》(第一辑)收录了署名朱连玉的文章《邓丽君小姐和她的家世》,此后多家新闻报刊、杂志转载。该文记述了邓丽君在美国洛杉矶邂逅大陆运动员、与大陆同胞合唱、心系故土、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等片断,并介绍了其演艺生涯及家世。
档案之十五:《大名县志》收录邓丽君。年8月出版的《大名县志》,在第五编第一章第四节“华侨及在港澳名人”中收录了“歌星邓丽君”。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邓长禧先生的祖籍是省大名县邓台村。曾祖父是“土”字辈人,叫邓捘。祖父是“鸿”字辈人,叫邓鸿慈。父亲是邓枢,乳名新玉,年出生在邓台村,少年时父母早丧,只得与祖母及两个姑姑(邓社姑、邓香姑)相依为命,长大成人。“枢”字辈人所处的年代是个兵匪四起,民不聊生的岁月,加上邓台地处漳卫河下游,年年水灾泛滥,遍野水红花,处处是芦苇,村无炊烟,人断口粮。当时的邓台人出路只有两条,一是背乡离井逃荒要饭,一是当兵谋生混碗饭吃。所以,离乡不返乡是常事,或饥寒交迫客死他乡,或谋得生计漂落在外。“枢”字辈男子一共四人,即邓枢山、邓枢、邓枢玉、邓枢业。邓枢山为了生计,先一步外出谋生,后经过“闯关东”的人生磨难后流落东北。邓枢和邓枢玉兄弟二人先投奔邓枢山,后邓枢玉返乡,邓枢当兵,从此失去联系,音信全无。直到年,因邓丽君的名声鹊起,经各级有关部门的寻访,才知道邓枢几经漂落到了台湾。邓枢业孑然一身,未离家乡,于年当选县政协委员,年病逝。现在,邓枢山有四男三女,邓枢有四男一女,邓枢玉有四男二女。从“枢”字辈的后代名字来看,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不知是“枢”字辈三兄弟的不谋而合,还是事先有约,虽然一个在中国东北,一个在中国台湾,一个在家乡邓台,他们后代的男子都是“长”字辈,且都有四男。
邓枢参军后,年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成为黄埔军校第14期学员,获少校军衔。年与赵素桂(山东省东平县人)结婚,年辗转到了台湾。到台湾初期,常随部队迁徒,居无定所,过着清苦的日子,直到年退役后才由乡下搬到台北。邓枢深谙皮簧京曲,很喜欢唱京戏,这对女儿影响很大。邓枢非常思念故土,很想回家乡谒祖归根,看看亲人,由于历史原因未能成行。每当提到家乡邓枢就热泪潸潸,到了晚年,这份情感更加强烈。他只能做到的也就是让女儿托香港朋友给邓台的亲人邓枢业和嫁到东周庄的两个姑姑邓社姑、邓香姑捎来现金和药品,以慰心灵,年5月8日病逝于台北。
邓枢有四子一女,长子邓长安退休在家(曾供职新闻界),次子邓长顺,三子邓长富从事商贸流通,四子邓长禧现任邓丽君文教基金会执行长。从“安、顺、富、禧”四字看,邓枢在给孩子取名时,沿用了家乡的传统习惯。邓丽君是其唯一的女儿,在兄妹中排行第四。生下邓丽君后,邓枢体会到了“有女万事足”的滋味,享受到了“有女”的天伦之乐,把她视为掌上明珠。邓枢在为女儿取名字上可谓费尽心思,下了一番功夫。最后接受好友建议,仿效宋朝有一位不让须眉当上宰相的奇女子“孟丽君”,决定为女儿取名“邓丽筠”,后来因为大多数人将“筠”误读为“君”,所以为了念读顺口,邓丽君在踏入歌坛后干脆以“邓丽君”为艺名。
邓丽君其人
档案之十六:《北京青年报》首家采访邓丽君。“把中国建设好,这是海外侨胞和海峡这边、海峡那边中国人共同的意愿。希望有一天我能有机会去大陆,为青年朋友现场演唱。向家乡的老姑问好,向家乡亲人及广大歌迷问好。”
这是邓丽君首次接受大陆媒体《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说的话。年1月30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以电话方式采访了正在新加坡的邓丽君,通话时间长达53分钟。中国新闻社于次日率先向海外发了电稿。港澳地区有13家媒体以醒目标题报导了这一消息,东南亚诸国及日本、美国、加拿大等近百家电台、报纸竞相转载。一时间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一连串风波。台湾中央日报却否定此事。霎时间,海外讯息纷纷扬扬。为澄清真伪平息风波,邓丽君专门找来有权威的新加坡《联合早报》和《联合晚报》记者,证实这件事的真实性。此时《北京青年报》才长出一口气。
档案之十七:新华社牛钊等人与邓丽君的秘密交往。“天涯流落,江湖笑傲,难得才情高格调。长留清辉在人间,寂寞空冢凭谁吊。海着碧衣,山披翠袄,凄凄此处埋青草。北魂南魄领风骚,文债情债均未了。”
这是原中共港澳工委常委、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秘书长牛钊写的《踏沙行·访萧红墓》。在他的《邓丽君与新华社的秘密交往》一文中,有感于邓丽君的命运,又把这首词送给邓丽君。在此文中,详细回忆了作者与同事韩力、彭燕燕受组织委派与邓丽君的秘密交往过程,以及邓丽君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披露了邓丽君北京开唱、大陆旅游、苏州买房等未成行的内情。该文发表在年11月9日江苏南京出版的《周末》上。
档案之十八:邓丽君在央视媒体。“说《何日君再来》是黄色歌曲,是臆断,不了解实情。它起初是年刘雪庵(创作过无数抗战歌曲的作曲家)为上海三星牙膏厂的广告歌舞片《三星伴月》作的曲子。年编导黄嘉谟填词后,成为以抗战为题材的影片《孤岛天堂》插曲,由黎莉莉(影星,有‘龙潭三杰’之称的钱壮飞的女儿)演唱。该电影描写青年男子参军与女友依依不舍情景。《何日君再来》后经周璇演唱出名。”
这是年2月中央电视台十套《一百年的歌声》栏目播出的对知情人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沈寂的采访,并播放了邓丽君的几个演出片段。三套的《文化视点》栏目也播出了业内人士对其在歌唱事业上的贡献的中肯评价。
档案之十九:邓丽君纪念馆、雕像、衣冠冢在上海落成。“在华人世界里,邓丽君的歌声是家喻户晓。邓丽君祖籍省大名县,年生于台湾,自幼展露歌唱天赋,14岁步入歌坛,优美歌声遍及东南亚、日本、美国与华人世界,演艺事业成就辉煌荣誉无数。勤奋上进精通英、日、法、粤语,才华横溢,于美国、日本均创下华人歌唱傲人记录赢得口碑。年5月8日因哮喘病逝泰国清迈,得年42岁。”
这是上海邓丽君衣冠冢前的墓志铭。年4月2日,邓丽君衣冠冢和雕像在她生前向往的上海福寿园落成,邓丽君纪念馆揭牌及其生平文物巡回展第一站也同时开幕。上海福寿园即上海文化陵园,是全国首家颇具规模的人文纪念公园,已先后为章士钊、曹聚仁、潘汉年、乔冠华、上官云珠、阮玲玉、谢希德等数百位名人精英“树碑立传”。
档案之二十:作家出版社出版《邓丽君画传》。“邓丽君作为曾经在全球华人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世纪巨星,她在大陆引发的经久不息的热潮与其许多未解之谜,使她一直成为华人心中的一个谜与一个重大的历史文化现象。”
这是年1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介绍《邓丽君画传》一书时,对邓丽君的评价。年12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由《凤凰周刊》副主编师永刚编著、邓长禧作序的《邓丽君画传》一书,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披露了邓丽君生前身后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解读了其勤奋拼搏精神及坎坷情感历程。近百张家藏私房照片与随书赠送的记录其生平以及其葬礼现场的光盘,讲述了其绚丽一生。
档案之二十一:邓丽君腊像在香港展出。年4月,邓丽君腊像在杜莎夫人腊像馆香港分馆“乐坛至尊”展览厅展出,展品还包括邓丽君生前最喜爱的服装、珠宝及个人用品。这是英国杜莎夫人腊像馆为纪念邓丽君耗资35万港币参照邓丽君29岁模样而制作的邓丽君第一个腊像。有“邓丽君翻版”之称的艺人曹众不计酬劳担任模特,英国总馆的总监Ms.JudyCraig亲自量身制作服装。英国杜莎夫人腊像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腊像馆之一,汇集了无数世界名人。香港分馆是其在世界上设立的第三个分馆,是在亚洲设立的第一个分馆。
身份证登记为“本籍省大名县”的邓丽君,年1月29日生于台湾省云丰县。年,年仅11岁的邓丽君在台湾黄梅调歌曲比赛中,居然打败了当时年纪、名气都比她大得多的杨燕、金陵等歌手,以一曲《访英台》一鸣惊人,获得冠军,展示出其无人可比的歌唱天赋。邓丽君年参加金马奖唱片公司歌曲演唱大赛,以《采红菱》夺得冠军,渐露头角。年加盟宇宙唱片公司,推出第一张唱片《凤阳花鼓》,正式以歌唱为职业。从此邓丽君的歌唱事业蒸蒸日上,一发不可收拾,先后获得“娃娃歌后”、“天才女歌手”、“歌坛巨星”、“华人歌后”等称号,可谓大奖无数、荣誉无数,走红大半亚洲,风靡华人圈,震动世界歌坛。自年应新加坡总统夫人邀请,首度离台做慈善义演开始,邓丽君在其一生中做了无数次慈善义演。年为泰国北部山区回莫村捐建供水系统,解决村民吃水问题。此后,在泰北地区累计资助47所中小学的中文教育(辞世后由邓丽君文教基金会继续资助)。在日本每次公开演唱时,一定要唱一首中文歌,且穿中国旗袍登台,这是她与渡边公司鉴约的条件,自己也坚持不取日本艺名,缘于此,海外公认为她是“中国女歌手”的形象。她心仪上海,常常央求从上海来的朋友讲上海的见闻,也常常出神地看着上海外滩的照片自言自语:“能去外滩海边散步多好啊!”在她所演唱的歌曲中,有相当一部分歌曲是上海三四十年代的老歌。在年以后,她基本处于隐退状态,拒绝商业演出,但一定参加慈善演出。年身在国外的邓丽君主动联系赴香港参加香港文艺界为华东水灾举办的“爱心献华东”赈灾筹款义演,并捐了不愿透露数字的款项。年,在香港亚洲电视台做表演嘉宾时,曾说过:“我没想过政治,只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生活得好”的话。在旅居法国期间,经常光顾位于巴黎北郊的古董市场,期待有机会能把当年被英法联军抢走的宝物找回来。年5月8日,因气喘病急发猝逝泰国清迈,得年42岁,5月28日长眠于台湾金宝山“筠园”。
邓丽君在世界很多人心目中是中国有史以来的最成功的女歌手,也许她还会永远拥有这一地位。她生于五十年代前期,于七、八十年代红极一时,她的无尽魅力就蕴藏在那甜蜜的嗓音和极富感染力的演唱中。邓丽君之所以倾倒众多观众,赢得广大歌迷,是因为她有自己的特色,就是她懂得如何制造气氛。接触过她的人都说,她见了人总是甜甜的,远远的便跟人打招呼,和记者见面从不迟到。她的观众缘也很好,登台演唱很乖巧。每次出场,总是向观众先行个见面礼,声声亲爱的叔叔、伯伯、婶婶、哥哥、姐姐,你们大家好!听起来熟络亲切,惹人好感。为人平易,又有礼貌。既不高傲,又不逞强,表现的不卑不亢,深得人们喜爱。不仅做人如此,邓丽君唱歌时,也爱讲笑话娱乐观众。当问及成功的秘诀时,她坦言道:“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不过我是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好……我今天虽然是个歌星,但是我唱歌的时候把我所有的感情,所有的Feeling(感受),都用我的歌声表达出来。内心的感受,不管是欢乐也好,寂寞也好,痛苦也好,我只是用歌声来表达的。”
作为一个红遍华人社会的歌星,邓丽君的地位本来就十分超然,加上她死于华年,后半生几乎处于半退休状态。因此,她在歌迷中留下的印象都是在她鼎盛状态时的形象。这样一个光彩照人的人物,在最灿烂的时候消失了,留给人们的也是一个最美丽的背影。许多亲眼见过邓丽君的人都表示,邓丽君性格温婉,举止典雅,一生淡泊名利,最讲究干净。无论是周边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内心都要绝对的洁净。另外,她的敬业态度也是现在许多娱乐圈中人士无法想象的。只要出现在公共场合,外表的美丽永远不让人失望,对待歌迷的态度也从来没有一丝的厌烦。
邓丽君的过世,引起极大震憾。传媒大量报道相关消息,台湾电台则持续广播她的歌曲,邓丽君唱片更是成为抢手货。马来西亚歌迷感叹邓丽君的英年早逝,有人甚至痛哭失声。连在被形容为华人文化沙漠的印尼,邓丽君的歌也很风行,故而引起自发悼念活动。至于日本,在闻听她的死讯后,更是大感震荡与痛惜。日本专门代理邓丽君的唱片公司,把她当成亲人般服丧,规定全体职员戴孝一周。据有关资料记载,邓丽君去世后第三天,即5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发布邓病逝的消息,播放了她在演唱会和生活中的十多个场景。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华人世界的广泛流行,对展现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推广普通话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上海会谈
档案之二十二:邓长禧先生关于白癜风治疗药白癜风治疗去哪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wanbao.com/lzwbys/14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