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三十里铺,岷州会议纪念馆。纪念馆展厅内,一幅由上海美院师生创作的油画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画面上,毛主席和一位长须长者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双方面带笑容,热情地交谈着什么。纪念馆讲解员刘彩玉说,“这是红军长征经过岷县旋窝村时,当地著名穆斯林阿訇丁振邦老教长与毛主席会面时的情景。丁振邦还将毛泽东等领导人请到自己家中招待,并将自己心爱的怀表赠送给毛泽东,而毛泽东也将名贵药材藏红花和一张盖有红军印章及毛泽东签名的纪念物回赠老教长。从此留下千古佳话。”刘彩玉所说的旋窝村,坐落在今天的岷县麻子川乡,距离当时中央红军的下一个目的地——哈达铺仅27公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以回族为主要居民的小乡村,它在整个红军长征史上并不耀眼,然而在这里,却诞生了我党最早关于回族的民族政策——《回民地区守则》,这也是此次采访中我们的重大收获之一。《回民地区守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部具有法规性质的重要文献,是我党关于民族宗教政策基本原则全面具体表述的最初文本,为后来发动领导西北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乃至全国回族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我党一系列民族宗教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意义十分重大。
毛泽东寝室中悬挂的照片。
勾洁寺
从勾洁寺到旋窝村
提起红军长征在甘肃的民族政策,我们不由得想起在俄界会议旧址采访的时候,在途中偶遇的一座藏族寺庙——勾洁寺。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这座寺庙在红军长征时曾为红四方面军提供过粮食、酥油、牛羊肉等,僧侣们与红军进行等价交换,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也曾拜访过寺院大管家。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寺庙呢?
好奇心促使我们登门拜访。在寺里,我们遇到了一位41岁的僧人老让桑旦,问起当年红军和勾洁寺的故事,老让桑旦出人意料地侃侃而谈:“当时红军曾在寺里留下了字据和红旗,这些东西一直保存在寺里,后来因为失火,这些东西都没有了,非常可惜。”老让桑旦说,现在寺里有40多名僧人,大部分人都知道80年前红军经过这里时和寺庙的故事。“红军的政策很得民心,比如‘番民与汉民一律平等’,‘保护喇嘛,信教自由’,等等。”老让桑旦的话让我们既惊奇又欣喜,这位健谈的现代僧人还主动与我们互换了手机号码,并加了中年白癜风怎么治疗好上海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wanbao.com/lzwbys/18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