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后,作文题目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目前,今年各省命题试卷、全国卷作文题已经公开,看看都是啥?要是你来写,你会怎么写呢?
北京:一篇大作文一篇微作文
江苏:说短长
上海:评价他人的生活
浙江:虚拟与现实
天津:我的青春阅读
山东:备好的行囊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教师点评
今年全国卷II的作文题目,命题比较稳定,依然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同时延续了年全国卷II作文命题的设计观念,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与寓言哲理类、社会现象评说类、漫画辨析类等材料作文不同的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比如今年的命题明确考查学生对“语文素养的提升”的看法,同时材料体现出写作角度多元化的特点,材料中明确提到“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考生可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比较分析之后,侧重谈其中任何一个角度,并将其说好说透,或者将三个角度综合来谈,体现出思考的全面性和辩证性。不管选择哪一种立意角度,考生只要能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道明即可。基于这样的特点,考生能够避免因对材料含意理解的不同而造成的立意偏差,换言之,考生很难跑题偏题。
与去年相比较,今年的作文命题考查的综合性更强,也更贴近现实生活。
去年的材料命题中明确问到了“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而今年虽然给出了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主要途径,却没有类似于“你认为哪一种途径更加有效”这样的表述。考生立意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既可以有所侧重,也可以综合辩证来谈。另外,作文的核心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考生12年的学习生活中,语文学习伴随始终,所以这样的命题更加贴近考生的现实生活。只要能够活跃思维,调动起日常的学习体验,相信考生都能做到有话可写。但是,想要写好写透却不容易。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单纯依靠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是无法获得真正提升的。考生虽然每天学习语文这门课程,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但是不一定系统地思考过“语文素养应该如何养成”。
这个问题。平时语文水平差一些的考生,既有可能立意较为片面,也有可能在选好立意角度后发现无话可写,只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写假写空。而语文素养高的考生,不会止于对一个角度的片面思考,而是能拓宽思路,钻研深度,在强调“多维度”中完成比较说理。
比如,可以从反思现实语文课堂陷身于题海卷山,困惑于答题技巧,纠结于分数成绩的现状入手,来谈如何通过理想中的语文课堂,达到真正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也可以谈语文学习的“小大之辩”—课堂是语文学习的根,但是止于课堂便是止于语文学习的小境界,语文学习的大境界,来自大量的阅读和对生活点滴的观察实践,语文课并不能完全等于语文,通过语文课堂,浸润语文情怀,然后“开窗放入大江来”,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在阅读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在生活实践中将其转化为支撑信念的精神钙质,从而将语文素养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作文题目中明确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这是引导学生北京有什么地方治疗白癜风北京看白癜风哪里看的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wanbao.com/lzwbys/18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