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菌”真的会吃肉?
流言:广州一老人被螃蟹夹伤不治身亡,引发人们对食肉菌的恐慌。部分民众认为“食肉菌”就是一种能吃肉的细菌。
真相:所谓食肉菌并不是单一一种细菌,而是引发坏死性筋膜炎、肌肉组织损坏的一类细菌的总称。其中最常见的致病原有化脓链球菌和创伤弧菌,其他的病菌还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等。感染后如果不能尽快切除坏死组织并接收大量抗生素治疗,蔓延的毒素和全身严重的应激反应将导致败血病及多器官衰竭,数天内危及生命。正是由于这类细菌的“残暴”特性,所以才被冠上吓人的“食肉菌”名称。
虽然名字叫“食肉菌”,但这类细菌可不是真的会“吃肉”。传染病专家指出,这类细菌主要通过伤口或发炎的咽喉进入人体,在人体内的繁殖能力很强,能迅速产生毒素,侵蚀肌肉和身体组织,溶解、破坏人体的脂肪、淋巴管、筋膜等结缔组织,使患者伤残、休克,甚至死亡。医学上将因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叫做“坏死性筋膜炎”。有的特定菌种还能侵犯人体的肌肉组织,引起肌肉溶解。食肉菌感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局部体征与全身症状的轻重并不相符,起初患者可能仅感觉到乏力、头晕等不舒服,但病情很快进展,并出现发烧、怕冷、眼睛发黄等中毒症状,甚至不省人事。
核电厂有辐射,爆炸相当于核弹?流言:不少住在核电厂附近的人担心核电厂辐射会对自身健康造成伤害。有公众担心,核电站一旦发生爆炸,其威力与后果就相当于核武器爆炸。
真相:认为核电辐射很危险是个伪命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辐射,医院检查身体时拍X光片,使用电视、微波炉等家用电器,还有喝水、吃米、抽烟等,都会产生辐射。这种天然存在的放射性辐射,我们称为本底辐射。既然辐射逃不掉,树立正确的辐射观就很有必要。相关统计显示:核电厂员工平均每年接受的来自核电机组的辐射量比环境本底辐射要小得多;而周围居民接受的来自核电厂的辐射更是微乎其微,一般每年在0.01毫希沃特以下,相当于每年增加了5天的环境本底外照射,而现在国际安全标准是公众剂量一年1毫希沃特。所以说,住在核电厂周围的人可能受到的辐射剂量是相对安全的。
核电站不等于核武器——压水堆核电站使用的铀燃料浓度只有3%至5%,而核武器使用的燃料浓度必须达到90%以上。此外,核电站不会像原子弹一样发生爆炸,因为两者的作用原理和机制不一样。简单、通俗地讲,核爆炸是通过高对称性、高同步性压缩,把高浓度的铀压缩到超高临界发生裂变反应,瞬间释放大量的中子和能量,从而产生冲击波和光辐射。核武器的主要破坏手段是光辐射、冲击波还有放射性。而核电站的核事故是由于超临界造成堆芯熔化,放射性外溢,这种情况下绝对不会发生核爆炸,因为核燃料的浓度比较低。
哺乳期妈妈恢复月经后就要给宝宝断奶?流言:近日,一篇名为《汉民族儿童断奶与辅食添加建议》的文章,在北京白癜风能治么北京哪里可以能治疗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wanbao.com/lzwbys/18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