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在线微刊第十期

张家川在线微刊第十期星期三

年6月25日农历5月28日

头条新闻:

张家川县中小学乒乓球比赛拉下帷幕

6月23日,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教体局组织的全县中小学校学生乒乓球比赛拉下帷幕,县人大副主任马兰生和县委宣传部、教体局相关负责人给获奖选手和获奖单位分别在阿阳中学和新建小学颁发了荣誉证书。

人文阿阳:

喇嘛帽的传说

在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部27公里的北关山(平安乡,张棉乡境内),主峰石庙梁,海拔米。因建有一处石庙而得名,传说有一佛法无边的喇嘛在这里住持。此处山丘起伏,草原广阔,面积平方公里,为关山主要的天然牧场。登临主峰,青峦翠野,城郭田庐,尽收眼底。其境内有一处面积10余公里红如朱丹的砂砾岩群,叫南天门,又称喇嘛帽。据当地老人讲,相传天宫里的王母娘娘要举行盛大的蟠桃宴会,石庙里的喇嘛耐不住寂寞,他心想,毛猴子孙悟空都能偷吃蟠桃,他一心向佛,在这里独守几千年了,他想偷看天宫里的热闹。当他偷偷来到蟠桃园偷吃仙桃时,恰巧七仙女正在蟠桃园摘取仙桃,七仙女从未见过头戴尖尖高帽,身着红袍的怪物,便花容失色,大喊妖怪来抢吃仙桃了。忽然,南天门大开,四大天王率领天兵天将哗拉拉向他追来,喇嘛慌忙逃跑,施用佛法将帽子悬空而挂变成一座朱红色的大山。天上的大风吹不走,天兵天将费尽九牛二虎力搬也搬不动,喇嘛才安然地住进了石庙里。从此这顶喇嘛帽就一直挂在了这里,南天门的万道金光也映红了这里的山崖。喇嘛帽这美丽动人的传说就这样世世代代的传了下来,我想这是古人给予他的文化符号吧!笔者于年10月27日,走进神秘的喇嘛帽,为这里的奇景而惊叹。站在石庙梁顶峰远望,青松掩盖中的喇嘛帽犹如一条长满红色鳞甲的巨龙静静地守护着北关山,细看,巨龙由六个形似喇嘛帽状的主山岩组成,龙头有一山岩溶洞高30米,长50米,宛如张开龙口,吞并山河。龙身有三个麦垛状的山岩紧密相抱,宛如三弟兄。龙尾有二个尤如手指头的山岩组成。阳光照耀下的岩群在青松的环抱中显得更加鲜艳,五光十色,丹岩叠障。它是张家川境内保存较完好的特有砂砾岩蚀淋状的岩群,其奇异风光引人驻足。通过茂密的灌木丛爬上喇嘛帽,沿岩群曲径继续前行,有如蜂窝状的大小洞窟40余座。而且是洞中有洞,缝中有缝。岩洞内光线金碧辉煌,仿佛进入了神仙修道的仙洞悬岩,雨淋风蚀形成的砂砾岩,如顶天柱,像冲天塔,若云宵剑,抬眼仰望无数洞窟丹岩,密密层层,岩顶翠柏直冲云霄,天如一线,危岩欲坠,令人心悸。我在想:天上的神仙在烟云中盘坐问道,飞鸟在仙岩间快乐飞翔,潺潺流淌的山水中鱼儿在自由地追跑。还有那据说是张果老栓过驴的丹岩桩,高八十一丈,穿破蓝天,雄伟壮观。到此可观赏关山日出和领略关山云海之奇特景观。每到冬季,白雪皑皑,流水成冰。满山的岩群,像水晶一样透明晶莹。天空碧蓝如镜,整个山顶冰光闪烁,令人惊叹。其实,像喇嘛帽这样的砂砾岩群,地质学上叫丹霞地貌。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几万年形成的喇嘛帽,是张家川一处神奇而壮丽的景观,值得我们去探索开发。

图说张家川:

雾韵.牧牛.关山

摄影窦苗苗

阿阳论坛:

王家堡记事第四章:生产生活(王永红)

张家川地区春温、夏暖、秋凉、冬寒,四季分明,干旱少雨,自然灾害主要有夏季雷雨冰雹,年一场冰雹致使夏季粮食颗粒未收,其后也时有发生,但不是十分严重。一般情况进入农历九月之后降雪,年天气反常,入冬至小雪未见雪,但下小雨,11月28日农历十一月初四夜晚电闪雷鸣凤雨交加,雷声滚滚似推石磨,有山洪出现,实为近百年来罕见气候现象。上世纪90年代之前,居住在这里的民众以前主要以农耕和养殖为主谋生。数百年来,闲暇时节做些山货,跑跑生意,教子读书,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生产和山货编制、家畜饲养。与其他地区无二,勤劳勇敢,善良淳朴,不畏强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90年代之后,年轻人走南闯北下广东,外出务工成为主流,家居者大多为老人孩子,庄家耕作的主要劳动力基本变为老人和家庭妇女孩子。打工、做生意收入达到了整个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每年“二月二”开始耕作,平整土地,运送农家肥,给麦田施肥。谷雨前后,栽瓜点豆,农活儿要忙到农历九月之后。当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冬小麦,在前一年秋分左右开始播种。长期以来总结出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玉米,马铃薯,糜子,荞麦,谷雨前后播种。油料作物有胡麻、油菜。豆类作物能种大豆,黄豆,白豆,扁豆等。蔬菜主要有白菜,包菜,萝卜,辣椒,茄子,西红柿等。解放以前粮食作物单产产量较低,亩产不到斤,解放后科学种田逐步推广,粮食产量逐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包产到户以后,产量达到了平均亩产斤以上。随着生产工具机械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生活质量逐年改善。据资料显示,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广东等地打工。居住:解放以前,家道好的家有土木结构房子,一般人家只能住在土窑之中,内盘土炕,供人睡觉休息。一些过去居住过人家的窑洞遗迹依然存在,有些被演变为地名:比如窑底下,宋家窑,马家窑,任家窑等。年解放后,居住窑洞者基本消失。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房屋全部为土木结构,墙体为土筑,先筑土围,再做木架,房屋多为安架结构,木架在内,比较坚固,有较强的防震功能,但占地面积较大。两千年之前,房屋多为土、砖,木结合房屋,也有砖混房屋出现。地基用砖,墙体为未烧制的土坯子,木质房架,上间为木质材料,顶用青色泥瓦。两千年之后,基本改为砖木结构房屋,红色砖瓦大量启用,新型建筑材料进入乡村,屋内开始使用地板砖,部分人家墙体也用瓷砖装饰,居住条件逐步改善。房舍以户为单位,为独立院落,依照地形修建,院子栽种各种树木,枝叶葱郁,掩映整个村落。饮食习惯:当地饮食一日三餐,以面食为主,有荤有素。早间一般为汤水和馍馍,烙的面饼和蒸的花卷等统称馍馍,中午为汤菜、馍馍,傍晚吃饭。饭的名称一般按照作物名称分,有白面饭(小麦面做的),玉米饭(玉米面做的),荞面饭(荞麦面做的)等。按照不同的做法分为长饭,碎面儿,手擀面,扯面,刀削面,飤包糊,馓饭,搅团,水饺,出汤面,焌面等。进入冬季,有腌制花菜、泡菜以及制作浆水酸菜的习俗。饮食制作简单,但花样儿繁多。仅一种洋芋就能做出好多花样儿,烧、烤、蒸、烙、炒,色味俱佳,可口养胃。山货:生活在这里的群众,历史上一直以山货编制为家庭收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产山货主要扫帚,背篼,竹篮和草编等。养殖:主要饲养的家畜有牛、羊、骡、马、生猪、兔子,家禽只有鸡一种。解放以前,草山面积较大牛羊上山放养,随着草山退化,目前基本改为圈养,较少放养。木工:历史上当地出了不少能工巧匠,尤以木工突出。早在解放以前,张家川地区大小油坊水磨基本都有王家堡工匠修建制作,一般民房和家具更是不在话下。油坊水磨是比较原始的简单机械,是人类利用水力智慧的结晶。解放前,张家川地区水资源丰富,沿川一带大大小小油坊十几座,水磨二三十堗。水磨的制作关键是磨轮,当地木工制作的的水轮用水少,动力足,可以保证一年四季水磨运转。水磨的修建,由水力替代了人和家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因此,张家川地区所加工的油料远销兰州和西安,大大带动了地域经济发展。油坊和水磨这种原始水力机械一直使用到上世纪70年代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解放以前没有电动风扇,当地工匠制作的木质风车使用非常省力,部分人家至今还在使用,不大的村落,工匠们用自己的才智使物尽其用达到了极致。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工巧匠已走出家乡,参与到了各行各业建设,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艺。麦客:当地有“东种西收,西种东不管”的说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每当四月柳絮飘飞的时候,关山西麓生活的青壮年劳动力都会翻越关山,下陕西割麦子,用自己的双手挣取养家糊口的力气钱。“眼看着南山的麦黄了,小阿哥要去赶麦场了。我不赶(吗?)赶惯了,今年的麦场赶难了。”,一曲赶麦场花儿道尽了麦客子的辛酸。从八百里秦川到董子塬,不知流下了多少关山西麓麦客子的汗水和辛酸,王家堡人也不例外。每年四月出门,一路挥镰,由远而近到陇县,麦客生活才结束,回家已是六月天,自家的麦田泛黄,接着下地收割。这一传统直到79年秋天实行责任田包产到户方才结束,也是农业生产机械化不断深入的结果。虽不再下陕西割麦子了,但,县域内赶麦场的习惯至今保留。每当夏收季节,家中剩余劳动力都会上县城人才市场,打场割麦,这也可以说是源自古老的人力输出行业。跑山:六七十年代以前,交通并不发达,大电未通,烤火做饭不存在用煤一说。特别是农村锅灶未改,烧的是蒿草和木柴,附近山洼连蒿草也很少,根本没有木柴,捡柴只能上五六十里以外的关山。当地把进山捡柴叫跑山。十冬腊月,冰天雪地,人们开始进入关山林中捡柴,预备一年的柴火。一般是夜半3点左右起身,收拾好跑山的扁担、镰刀和绳索出发。山路崎岖,上山穿峡,踩石踏冰,一路坎坷自不多说,大约要走四五十里,东方发亮才能到山林。捡柴也有学问,“干椴湿柳,拾白杨不如闲走。”,意思是说干了的椴木没火焰,湿柳木太重挑不了多少,而白杨的火力不强。天麻麻亮进林,午间才出林,大家说说笑笑,脱掉麻鞋,解开羊毛縺裹脚重新扎绑。吃过自带的干粮,喝口山涧冰逢流淌的凉水,才扎好担起身踏程。返家时身强力壮的互换领路,因为领头是最费力气的,特别是迎风走的时候。领头的一路漫着花儿小跑,其他人跟着哼,走路也觉轻松。这种生活方式早已随着时代而消失,取暖做饭基本被煤和电替代。

阿阳名人:

全国妇联办公厅工作的张家川人马守途

马守途,回族,甘肃张家川人。曾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先后获理学学士、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年至今在全国妇联办公厅调研室工作。2工作履历编辑年6月—年7月,在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全省选调优秀大学生培训班”学习;年7月—年3月,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龙山镇人民政府工作;年3月—年4月,在甘肃省张家川县龙山扶贫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工作(其间于年4月—年7月在中共天水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理论培训班”学习);年4月—年1月,在中共张家川县委办公室工作;年1月—年9月,任共青团张家川县委副书记;年9月—年6月,在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读硕士研究生;年9月—年6月,在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读博士研究生(其间于年10月参加清华大学首届首都高校挂职锻炼博士生培训班“学习,年10月—年4月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旅游局挂职任局长助理);年6月—年8月,在全国妇联办公厅调研一处工作;年8月—————今,在全国妇联办公厅调研室工作。3学术成果编辑在大学求学期间和工作业余时间,从事族际政治、民族理论、回族文化、伊斯兰教和中东问题研究。在国内各大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有4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和《伦理学》全文刊登,有1篇被《新华文摘》“学术动态”栏目辑录,有6篇被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栏目全文转载。主编、合著、参编著作6部。参与教育部、国家民委和中央民族大学等省重大科研项目4项。——发表论文1.我看水浒传:天水日报,年10月3日。2.庄里的老狗:天水晚报,年5月2日。3.曹雪芹夜访施耐庵:天水晚报,年8月1日。4.也说甘肃方言“曹”、“牛”和“大大”:天水晚报,年10月6日。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年第6期。6.浅析宣化冈建筑群的中阿建筑特色及美学价值:《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年第6期。[1]7.阿以民族冲突的现状及解决前景:《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8.阿以冲突的历史由来及对人们的启示:《世界民族》,年第2期。(该文被年第14期《新华文摘》学术动态辑录)[2]9.阿以冲突的四大症结:《国际资料信息》,年第7期。10.战争和流血只能适得其反——巴以民族冲突的启示:《中国民族报》,年10月21日。[3]11.伊斯兰教的人类平等观:《中国宗教》,年第5期。[4]12.民族教育功能解析:《承德民族师专学报》,年第3期。13.从考证地名审视回族聚居社会演变历史:《宁夏大学学报》,年第3期。[5]14.金炳镐与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兼论中国民族理论学科发展与学科体系建设:《贵州民族研究》,年第6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年第2期全文转载)[6]15.论我国民族差异和民族发展差距的长期存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7]16.世界十大民族热点问题现状:《国际资料信息》,年第6期。[8]17.民族问题的新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年第5期。18.论民族道德与政治道德:《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2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伦理学》年第2期全文转载)[9]19.回族舞蹈——中华舞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中国民族》,年第4期。[10]20.论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年第4期全文转载)[11]21.论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的增多:《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22.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现象存在的长期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5期。23.东乡族伦理思想管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2期。[12]24.伊斯兰教与回族舞蹈:《世界宗教文化》,年第1期。[13]25.伊斯兰教与回族舞蹈艺术:《中国宗教》,年第4期。[14]26.浅谈民族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和谐: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研究》,年第2期。27.国内巴以民族冲突研究综述: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民族工作研究》,年第3期。28.巴以问题何以久拖不决: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民族工作研究》,年第4期。29.回族舞蹈的文化内涵解读: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民族工作研究》,年第2期。30.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紧密契合:《首都高校博士生和博士后挂职锻炼通讯》,年第4期。31.在伟大实践中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宁夏日报》,年8月1日。(该文被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栏目全文转载)[15]32.从对回族政策及实践看党在解放战争时期民族政策内容及对民族工作的经验启示:《回族研究》,年第1期。3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选题与思路》一文有关论述商榷:《黑龙江民族丛刊》,年第1期。[16]34.开展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前提基础:中国民族报,年7月23日。(该文被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民族理论”栏目全文转载)[17]35.不应用“族群”替代“民族”:中国民族报,年8月6日。[18]36.正确认识民族和民族识别:中国民族报,年8月13日。(该文被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民族理论”栏目全文转载)[19]37.“他者”经验不是普世模板:中国民族报,年8月20日。(该文被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民族理论”栏目全文转载)[20]38.当前民族理论研究领域若干问题的哲学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2期。[21]39.坚持基本经验,做好新时期宗教工作:中国民族报,年3月29日。(该文被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栏目全文转载)[22]40.中国女性地位会超过男性吗:《环球时报》,年10月24日。[23]41.坚持文化自觉自信,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黑龙江民族丛刊》,年第1期。——撰写著作1.《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研究》(参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年12月第1版。2.《21世纪世界民族问题热点预警性研究》(合著):民族出版社,年12月第1版。3.《张家川回族研究》(合著):兰州大学出版社,年3月第1版。4.《宣化冈图志》(参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年11月第1版。5.《宗教理论与宗教政策(高校教材)》(副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年2月第1版。6.《现阶段中国民族政策及其实践环境研究》(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参与课题1.世界热点民族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建设项目、国家民委年重点研究课题。2.现阶段中国民族政策及其实践环境研究:年教育部人文及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3.跨国民族问题研究:年中央民族大学“十五”、“”重点研究课题。4.甘肃地区伊斯兰教门宦制度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研究:年中央民族大学当代重大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课题。——学位论文1.四膜虫监测工业污水应用研究(本科学位论文)。2.巴以民族冲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4]3.政治学视野中的巴以民族冲突(博士学位论文)。[25]4获奖情况编辑1.获西北师范大学“优秀学生”称号。2.获甘肃省“全省党委系统优秀信息员”称号。3.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4.获首届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二等奖。5.年获中央民族大学“优秀学生”称号。

名人题词:

原市政协副主席李升平给张家川在线题词

舌尖上的张家川:

张家川美食大豌豆

百姓故事:

王进忠先生与付川小曲

王进忠先生,张家川县恭门镇付川村人,生于年12月10日,他一生勤奋好学、吃苦耐劳,从事过很多职业。他从十二岁起,跟随付川村老艺人学习秦腔和眉户剧以及付川小曲,在长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民间流传的小曲及演唱技巧。

付川小曲在流传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明代的初具规模、清朝年间的繁荣鼎盛、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引进新的文化的冲击,逐渐被人们遗忘。付川村老一辈小曲艺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年左右,在王进中、傅安国、傅刚彦、傅应州等先生的倡导下,在恭门镇文化站站长王成科先生的支持下,由王进忠先生搜集资料、搜集曲牌,整理成剧本,付川村委会书记傅安国先生筹集资金、组织人员,使付川小曲演出队伍初具规模。

在这个演出队伍中,王进忠先生的功劳是有目共睹的,他编剧本、配曲调、选演员、搞化妆,充分展示了他的协调能力和领队才能,他是农村中少有的“万金尤(指:饱学之士)”,每次的演出活动中,他集多种身份于一身,生旦净末丑是他拿手的绝活,常常引来观众的喝彩声,一位王进忠先生,搞活了一方地方戏“付川小曲”

生活信息:

旺铺转让出租:

玩具马老板征婚

广而告之:

CCDD,年诞生于英国VirginISIands,品牌名源于创始人Cindy,Candice姐妹名的缩写。CIindy,Candice姐妹热爱时尚,同时却感于时装的于大众的高高在上,所以立志将时尚大众化,将CCDD品牌定为买得起的时装。CCDD,以简约时尚风格著称,并非常简单堆砌时尚元素,而是取其亮点融汇到作品中,时尚却不张扬,多了一份知性与亲和。另外,CCDD还致力推广英伦文化,将英伦风尚世界化,大众化。CCDD以大众人群为核心,为他们提供职场,商旅,休闲,娱乐,聚会等全方位生活场景的着装需求。店铺地址;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步行街农行对面联系电话;









































北京白癜风的价格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正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wanbao.com/lzwbys/228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