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1日下午,“纸因有你”——《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推介会在新闻大厦举行,北京汽车排球俱乐部代表作为特邀嘉宾来到会场庆祝,中国女排、北汽女排球星曾春蕾和中国男排、北汽男排球星江川,以及著名演员张晞临和晚报老读者谷玉彰的到来,让会场充满了欢笑和激情。
早在今天中午,已经有一些曾春蕾和江川的粉丝早早来到新闻大厦,等待他们的到来。他们有的从广州飞过来,有的从中国香港飞过来,还有的从新加坡飞过来,就为了看曾春蕾一眼。而且,本周六下午有北汽女排的最后一场联赛,她们要为曾春蕾加油。
当曾春蕾和江川走进大厦大堂时,粉丝们热情高涨,和曾春蕾、江川纷纷合影签名,掀起阵阵高潮,足以见得曾春蕾和江川在广大球迷中的高人气。
在新闻大厦长安厅,北京汽车排球俱乐部总经理曹志仁代表俱乐部表达了对《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的祝贺。大会现场的大屏幕上播放了曾春蕾和江川的比赛集锦以及《北京晚报》多年来报道他们的精美版面。
北京汽车排球俱乐部总经理曹志仁讲话
《北京晚报》副总编郭强讲话
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老师专门为本次活动写了书法作品
《北京晚报》新媒体部副主任王军华介绍晚报的新媒体发展思路
曾春蕾和江川作为俱乐部代表,给《北京晚报》赠送签名排球、球衣和围巾,《北京晚报》相关领导给曾春蕾和江川回赠了《北京晚报》刊登两人整版新闻报道的纪念版面。对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他们都表示非常高兴。
江川:
晚报是北京文化的象征之一
在现场,江川讲述了自己家庭与《北京晚报》的渊源:
江川
我从小就给姥爷下楼去买《北京晚报》,他天天看,如果一天不看,就觉得别扭。我觉得《北京晚报》就是北京文化的象征之一,那么多年来伴随了几代北京人成长,深入到了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江川并非来自于体育家庭,而是成长于军队大院。在现场他还讲述了自己家庭严格的“家风”:
江川
我是军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军队大院生活也是北京独特文化的一部分,平时作为军人的父母要求我非常严格。有一次,我父亲来到我们球队驻地,一走进宿舍,军人气质非常突出,吓得队友刘力宾直接起立问好。小时候,我也很少和父亲说话,反正家人教育我就要守规矩。
谈到本赛季联赛和未来的中国男排比赛,江川这么说:
江川
本赛季自己当然是努力跟随北汽男排冲击冠军,今年男排世锦赛自己要打出中国男排风采。
曾春蕾:
晚报记录下我成长的每个重要瞬间
曾春蕾出场时,粉丝们一片欢呼。看球看人,他们喜爱着她的一举一动。曾春蕾也在现场谈起自己与《北京晚报》的缘分:
曾春蕾
凡是北京人,谁不知道咱们《北京晚报》呀,从小父母就一直看《北京晚报》,而且那个时候网络还不发达,《北京晚报》几乎就成为了北京人的每日一道餐。
而且,从我15岁开始,《北京晚报》就一直报道我,伴随着我成长,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记录下我成长中的每个重要瞬间,让我始终感受着家乡的温暖。长期以来,《北京晚报》已经融入到了北京人的文化血液里,就是北京的文化符号之一。
不少人都直言,28岁的曾春蕾从意大利归来后,让人感到她重焕青春,就连国家队总教练郎平都悄悄说让曾春蕾保持好状态,随时准备归队。对此,《北京晚报》独家揭开了曾春蕾这个变化的秘密。她表示,自己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变得更加职业化。
曾春蕾
人的这种行为转变是从思想上开始的,但有时思想上的转变来源于一件事或时间并不长的一段经历。其实我倒并惊讶自己还有这么强的能力,我觉得在国外经历了两个月以后,自己也学习了很多东西,也有自己的感触。后来,母队需要我归队。我觉得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比以前强了很多,我非常想打球,以前那种周而复始的生活,以及被拽着走的那种感觉多少让人麻木。现在,我的这种参与感更强了,自己在场上会更主动地去发挥自己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曾春蕾还谈到了职业精神。
曾春蕾
我到国外经历了一圈,感到原来这就是职业联赛,职业球员需要这样去管理自己,这种东西一定要自己去感受和经历,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听人家说,国外怎么样不行,只有自己到了那个时候,需要你自己管理自己的时候,你自己才知道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你才知道我睡好一个觉,吃好一次饭,就是为了自己以最佳状态出现在赛场上,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方方面面,这也是我在国外的收获。
回到她熟悉的北汽女排,让队友感到了一个并不熟悉的曾春蕾。
曾春蕾
我从意大利回来后,自己在生活中的支配欲望、训练上的支配欲望、对球队的荣誉感都增强了,这都是我从自己主观兴趣上开始的,以前是惯性的三点成一线的节奏,这比过去有明显改变。
她最大的感触就是“职业”这两个字,
曾春蕾
和她们这些职业球员接触,我才能感觉到不同。虽然我仅出去了两个月,时间也不长,过去我也像大部分球员一样,听别人说职业球员应该是什么状态,职业球员应该怎么样,只是听,但没有自己去尝试来得刺激。这次回来,自己才能把这些财富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曾春蕾还举了朱婷的例子,
曾春蕾
就像朱婷一样,她去年回来就不一样了,参与感很强。朱婷迅速成长,绝对不是一个奥运会冠军能够给她的,而是自己在国外一个人经历了这些,你们会发现,土耳其联赛之后,朱婷不会像过去那样害羞,各个方面落落大方,这和一个人在国外生活一两年是有关系的。
曾春蕾又说到自己的感受,可谓感慨良多。
曾春蕾
这就是我最大变化的原因,而且觉得有时需要出国见见世面,也对比自己,从另一个角度看过去自己国内打球的生活。我也在问自己,再回国打,还像以前一样,还是可以换一个心态,去参与中国联赛。很多事情都很新鲜,换了一个角度,换了一个心态,每天都感觉很新鲜。我和新队员相处,都觉得很新鲜,不像过去被日子拽着走的感觉。我在感受着自己的生活,我在支配着自己的生活。我再去训练的时候,明确自己的需要,身体不好的时候,也会和教练沟通改变训练方式,职业球员要保护自己,更要珍惜自己,还要超越自我。
两位在北京南城土生土长的晚报老读者张晞临、谷玉彰各自为《北京晚报》带回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每件礼物背后都有感人至深的故事。
张晞临:
艺考时我朗诵的是晚报上的文章
曾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饰演大风厂厂长蔡成功,在《黎明之前》中精彩演绎情报处处长齐佩林的著名演员张晞临,说起北京晚报总是心怀感激。张晞临说,当年他参加艺考时,朗诵的作品正是从北京晚报五色土中读到的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张晞临
32年前,我在《五色土》上看到了这篇散文并从此和《北京晚报》以及这篇散文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我一边骑着车,嘴里一边叨咕这篇文章去参加艺考。后来那篇文章被收进了中戏的艺考教材。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张晞临在舞台上抑扬顿挫而又充满深情的朗读起《秋天的怀念》。现场所有人都被他的声音带入到一对母子相依为命生活的情景之中。
张晞临
32年前,我从《北京晚报》上读到了这篇散文,32后我又把这篇散文送回它的家乡——《北京晚报》,并以此告慰史铁生先生的在天之灵。衷心希望晚报今后能够越办越好。
谷玉彰:
祝晚报一直做京城百姓的“小棉袄”
今年66岁的谷玉彰作为晚报的忠实读者更是与北京晚报有一份独特的情缘。
谷玉彰
《北京晚报》在那个年代是绝无仅有的文化大餐,所刊登的新闻对百姓的生活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副刊又充满了文化特色,尤其是京味文化。
38年来,每年十月份,我一定首当其冲,抢先去邮局订上来年的《北京晚报》。一个月下来,我就将它们装订成册,加上牛皮纸封皮,一年下来,再将它们装在买来的纸箱内,放在干净不潮的地方。如今能够看到曾经收藏的老报纸能够得到妥善的保管我感到很欣慰。
说到这里,必须回放一段令人感动的画面——年7月13日,谷玉彰把珍藏并装订好的自年2月15日复刊至年的所有北京晚报无偿捐赠了北京晚报。37年的报纸有多少,载重5吨的卡车,满满一车。如果以每月报纸装订成一个合订本核算,37年,至少要有近个合订本!
老人说,他要给自己的宝贝找到一个最好的归宿。在他来,北京晚报就像是北京市民的小棉袄,现在他把“小棉袄”送回家了。
谷玉彰
《北京晚报》自复刊以来,期期都记载着首都改革开放的每一点、每一件、每一处的发展变化。在此,我衷心祝愿《北京晚报》越办越好,继续做京城百姓喜闻乐见、愿意亲近的“小棉袄”。
再次参加北京晚报的活动,老人心满意足,他说捐赠晚报时他就想起一篇文章,现在文章写完了,题目叫:《京城百姓小棉袄多年集报回娘家》。
推介会第二个环节是由京报传媒给各个领域评出的领军企业颁发奖牌。
北京城建集团等企业荣获年度领袖地产综合实力十强企业
文字
北晚记者孔宁陈圣禹
图片
北晚记者刘平
实习编辑
苏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