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人文洮州和江淮人家

雪域人文

洮州和江淮人家

□敏彦文

9月初应临潭县邀请,赴冶力关参加“人与自然——诗意冶力关”文学采风活动,在县上召开的座谈会上发言时,我即兴谈到了临潭(历史上洮州主要辖地)先民与江淮一带的关系,认为今之临潭汉民、回民、藏民中,有不少人的祖先来自江淮之南京、凤阳等地。会后,诗人瘦水质疑说:“洮州的藏民与明代的江南人有关,这种说法值得怀疑。”我解释说:“现在洮州一些藏民的祖先可能是明代来自江淮一带的汉族,他们来到洮州后,与当地藏民通婚,后代中便有人随母亲的民族成为藏族。也有来自江淮一带的汉民女子嫁入藏族家,岂不是将汉族血脉融入到了藏族之中?”瘦水沉吟少时便点了点头,表示认可。晚上,和酒微醉的扎西(其父亲是汉族,母亲是藏族,于是,扎西成了藏族)聊天,谈到如下话题。

记得前年9月,单位组织去南京,晚上去逛小吃一条街,街口有家河州人开的清真兰州拉面馆,味道不错。我便入座要了一碗拉面,吸哩速噜一阵子就下肚了。因为几天没有吃面,用自带的饼子、方便面等充饥,所以觉得这碗牛肉面还是很入味的,尽管在色、香、汤、面、配料等方面与兰州、甘南的牛肉面差了一大截。吃的当儿,我问精瘦的老板,净觉寺(著名清真寺)怎么走?老板给我说了路线,并说坐公交需要一小时左右。胖胖的老板娘问我是哪里人,我报了家乡名。她就说,听说你们洮州人大多是从南京过去的,要是这样,那南京还是你的老家呢。我说,是啊。可是现在找不到根了。

关于这个问题,《兰州晚报》记者王文元在其专题报道《洮州古城与江南遗风》中这样说:“明朝初年,从江南移民来此地的十万居民,不仅改变了洮州地区的人口结构,而且也给这里带来了明初的江南风俗,使洮州地区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域。今天在洮州仍然能看到江南遗风。”“端午节是洮州地区规模空前的盛会,……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他们来自临潭19个乡镇及周边7个县。参加这一盛会的乡亲们特地穿上了祖上传下来的独特服装,梳起了只能在舞台上才能看到的发型。洮州地区流传着这样一段花儿,‘松树林生虎丢盹,看见尕妹担的水,人品压过十三省……’这首花儿见证了洮州地区汉族居民的迁移历史,也证明了他们来自明代(江南)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只有在明代中国才会被分为十三个省。除了这首歌谣以外,还有他们的发型、方言,也证明了那段艰难的移民历史。”端午节这天,“走在(临潭)新城镇的大街上,随处都能看见那些梳着独特发式的年轻女子。只见她们的额头上用银饰点缀,后面则梳起了一个骨朵,用银子制作的类似梳子一样的东西固定起来,排成了一个宛如半月状的发式,然后戴上用白布扎起一个类似秀才帽子的头巾,身上则穿着用各色绸缎制成的长袍。她们往往三五成群地走在大街上,很是吸引众人的目光,仿佛将人们带入了年前的江南”①。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西北考察日记》中说:“女足至岷县渐大,至临潭则更修长,其履尖上翘,所谓‘风头鞋’也。头上云髻峨峨,盖皆沿明代迁来时装束”②。

根据《临潭县志》(甘肃民族出版社年6月版)载:“明初,洮州反叛初定后,朝廷下令将南京、安徽、江苏的汉人迁来洮州戍边屯田。史载‘移京无地农民三万五千户于诸卫所。’洮州群众至今传说其祖先是从南京珠丝巷迁来的。每年春节闹社火秧歌首先就唱:‘正月里来是新年,我的老家在江南,自从来到洮州地,别有天地非人间。’这充分反映了这个事实”③。顾颉刚在其年考察洮州的日记中写道:“此间汉回人士问其由来,不出南京、徐州、凤阳三地,盖明初以戡乱来此,遂占田为土著……此间有民歌云:‘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你带得什么花儿来?我带得茉莉花儿来。’洮州无茉莉花,其为移民记忆中语无疑也”④。至今,每当外人问及临潭一带人的祖籍,总会有人这样说:“我们的祖上来自南京纻丝巷,我们曾是天京(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改其名为天京)人呢!”那语调半是自豪半是惆怅。

为了给这一说法找到现实的物证,找到传说中的那个纻丝巷,几年前,作家李城曾给《南京晨报》写了一封信,希望他们对此予以采访调查,寻找出有价值的线索。《南京晨报》发挥媒体的优势,向南京市民征集有关这方面的线索,引起较大的反响,但最终也没有确切地找出一个名叫珠丝巷的街区或地名,令李城先生失望了好久。最后,《南京晨报》记者胡成效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发表了这样两篇文章:《神秘“应天府纻丝巷”如今难觅踪影》、《“竹子巷”和“都司巷”都是明代移民出发点》。综合主要内容,有这样几点:1、从字面看,“纻丝巷”应该与南京的纺织业有关,但经查阅有关南京地名的书籍和询问有关专家,找寻不到有关这方面的信息;2、有可能经过几百年的口口相传,现在临潭老人们所说的这个地名,在字面表述上已经与年前的实际表述有了很大的差别,甚至与当时的地名没有任何线索关系,按此根本无法寻找;3、从谐音上看,“纻丝巷”很可能是“竹子巷”和“都司巷”等的误记。如果是这样,“纻丝巷”就是南京城东南蓝旗街的“竹子巷”,或者就是位于南京丹凤街与唱经楼西街之间的“都司巷”,两者都是明代移民的出发点⑤。另外,一个叫王月邦的作者写了一篇题为《戏说南京珠玑巷》的文章,认为纻丝巷有可能是珠玑巷、朱氏巷、竹子巷、珠屐巷、主司巷和都司巷等的音误。而珠玑巷与珠屐巷是一回事,“在南京夫子庙附近,这一带古称柳树湾,(当年)亦属京城重地。珠屐巷据传因叫刘尽忠的珠宝商居此,故此得名,清末并入许家巷”⑥。据此,我查阅研读了南京市电子卫星地图,发现许家巷在三山街附近,而著名的清真寺——净觉寺就在三山街上,离许家巷不远。根据有关学者研究,净觉寺最早建于元至正年间朱元璋为吴国公或吴王时,明洪武二十一年扩建。这说明在明初的朱元璋时代,纻丝巷(许家巷)附近的三山街一带已经有不少回族穆斯林居住,并且形成了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回族穆斯林聚居区——坊。对此,我们可以从郑和的第十九代孙郑自海的《析净觉寺始建年代》一文中的一段话得到佐证:“元代南京三山街一带是江南诸道行御所在地,色目回回人按照传统‘大分散,小集中’的惯例,多集中城南一带。朱元璋称帝前也曾居住在三山街附近吴国公府,耳闻目染回回们生活习惯,在三山街为常遇春等回族将领建一座规模不大的礼拜寺,也应顺理成章”⑦。《临潭县志》(甘肃民族出版社年6月版)载:“明代,大批回回前来临潭,洪武十二年(年),回族将领沐英率军平息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叛乱后,大量部将奉命留洮筑城戍守。留守将士中有相当数量的回族将士(笔者注:当然,这相当数量的回族将士之外那大部分的将士,肯定就是汉族将士了)”⑧。留居洮州屯田牧民的将士,遂成为今天一些洮州居民的祖先。这些将士中的回族穆斯林,一部分可能就来自三山街一带,包括传说中的纻丝巷即今之许家巷。因此,关于洮州(临潭一带)人(至少是其中一部分)来自南京纻丝巷的说法是有根据的,不是空穴来风。

还有一个文化传承上的左证,即从临潭干旱贫瘠的自然地理条件来看,产生带有江南气质的文化形态是不大可能的。但临潭的“民间社火中又注入了南方秧歌的新鲜风格,如《江南采莲船》演变为洮地的《跑旱船》等,以及龙神赛会(源于江南龙舟竞赛)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临潭‘十八位龙神’的庙会文化。……汉、回、藏各民族多样统一的茶文化”⑨。“从服装服饰,到日常用语;从节日神事,到民间民居;从跑旱船、扭秧歌、十八位龙神进城赛会,到提灯会、烟火会、纸马舞等无不打上明代江淮遗风的烙印”⑩。另外,从临潭人的性格上看,表面虽文质彬彬,能与人和合相处,并善于化解矛盾,但骨子里却有一股硬悍坚韧之气。王俊英先生在其《古洮州纪事》中说:“洮州民性耿直、朴素,因先代多系明代将领之苗裔麾下军士”⑴。

显然,临潭——洮州,不论是历史,还是文化,都与明一代的江淮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诗意的情意绵绵的江淮,从血脉上影响着年来的洮州大地和洮州儿女,使我们的文化内核及其外在形态中,始终闪耀着祖先那灿烂的星河。今天临潭能出这样多的作家诗人(据统计,著名的和经常发表作品的临潭籍作家诗人有40余人,在全国、全省有名的有10余人),恐怕也与江淮文化的长远影响有关。正如著名诗人阿信在“人与自然——诗意冶力关”文学采风活动座谈会上发言时说的,“临潭人在甘南文学版图中占了半壁江山。不是用人数,而是用作品。”

具有江淮人文情缘的临潭,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①王文元《洮州古城与江南遗风》(《兰州晚报》年6月4日)。

②④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甘肃文史资料选辑年卷)

③⑧⑨海洪涛主编《临潭县志》(甘肃民族出版社年6月版)。

⑤胡成效《神秘“应天府纻丝巷”如今难觅踪影》、《“竹子巷”和“都司巷”都是明代移民点》,据李城博客。

⑥王月邦《戏说南京珠玑巷》。

⑦郑自海《析净觉寺始建年代》(《江苏地方志》年5期)

⑩马廷义主编《临潭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年12月版)。

⑴王俊英《古洮州纪事》(《甘南日报》年8月9日三版)。

多元包容纯粹诗意

总第期

主编花盛

编委(按音序)阿垅阿信陈拓杜娟索木东李城李德全敏奇才敏彦文牧风王力王小忠扎西才让

合作媒体甘南日报羚城周末投稿邮箱gnwx

.







































白癜风初期好治疗吗
白癜风怎么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wanbao.com/lzwbzn/169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