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皮影的发展历程和东路皮影的制作工艺

一.陕西皮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土壤里面诞生的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电影”,“中国戏剧的前身”。

陕西皮影的发展经历了三大文化变迁:原始巫术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

1)原始巫术文化。从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陕西皮影的衍生演变与招魂巫术密不可分。皮影戏当时又称傀儡戏,具有除煞、酬神和送神的功能。汉朝陕西皮影文化主要体现在巫术上,由此人们对皮影的认知带有深沉的敬畏和尊崇之情。虽然巫术并不是陕西皮影艺术产生的惟一根源,但在其形成之初的确成为巫术的道具,巫术利用皮影实现它的目的,巫术的功利目的及内涵,又寄生于皮影艺术的活动与发展之中。据宋岳珂《桯史》记载:“秦始皇作曼延、鱼龙、水戏,汉武益以幻眼、走索、寻橦、舞轮、弄碗、影戏…”,《海阳竹枝词》“张灯走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这种“弄影还魂术”后来即成为皮影戏的前身,到了隋唐时代,逐渐发展成为皮制影人,再配上音乐、唱腔,慢慢形成了皮影戏的雏形。这一时期,一方面方士道士仍然利用“弄影术”进行说教;另一方面他们服务的对象已逐渐从帝王转向一般百姓,皮影戏逐渐为广大平民百姓所接受和了解,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虽然这种“弄影还魂术”是方士道士献媚宫廷、取信百姓的手段,但从某种角度来看,招魂巫术活动对于皮影艺术的衍生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2)宗教文化。长安是唐代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自唐太宗开始,唐朝的统治者积极提倡宗教,频繁举行各种宗教佛事活动,长安大小寺院戏场既是老百姓祈福求神的场所,同时又是民间宗教活动的中心。当时的寺院中盛行讲经说法,分为“讲经”与“俗讲”两种。前者的听众是出家人,后者的听众是世俗百姓。为了能把佛教经义讲得更加生动活泼,宫廷教坊创作谱写了歌曲,广为传播,使得“俗讲”形式不拘一格,有说有唱,引人入胜。用于“俗讲”的文字名叫“变文”,讲师们在宣讲变文时还常用绘制的画图来释解教义,这些画被称作为“经变画”或“变相图”。变文的内容和变相图画是一致的,每幅图画描绘的场面,都与经文内容环环相扣,随着绘文的演进,演讲者会卷动画册,变换画面,使图像故事与经文内容相符,目的是使听众更容易理解,思想受到深刻的感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纸影演故事”。现存陕西华县的皮影戏剧目中,涉及宗教政事、神话传说的影人造型众多。如《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如来佛、弥勒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等。其形象直接借鉴于寺庙道观中的壁画和造像,但也不是纯粹的照搬挪用,而是灵活地变通,注入了平民百姓的喜好和感情,使影人造型在表演时更加生动、形象、亲切。从这些皮影戏剧目来看,早期的陕西皮影表演,大都以宣传教义为主,大部分曲目都是因果报应,劝善惩恶之类的题材,其造型特征的形成与演变带有明显的宗教文化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主体的审美意识占据了积极的主导地位,其造型理念、造型特点来源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以及民间艺术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

3)民俗文化。到了唐末宋初,陕西皮影从以往浓重的宗教文化逐步形成了民俗文化。由于陕西地处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为偏乡僻壤,信息闭塞,交通落后,使得大型舞台戏剧的演出极为不便,因此皮影的表演艺术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此,一个强大的皮影艺术群众基础在陕西稳步形成,从而促使皮影艺术表演逐步转变成著名的陕西民俗,皮影的民俗文化也因此孕育而生。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陕西各地皮影戏已十分普及,陕西皮影艺术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它的雕刻艺术,唱腔艺术均已达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也由原来对神灵及历史英雄的唱颂逐渐转入对世俗生活的







































哪里治白癜风最专业
白癜风的发病年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wanbao.com/lzwbzn/175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