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之西的文学火焰

                          作者简介

 

王振羽(~ ) 笔名雷雨、汝河、汝水清凉、文云乡等,河南叶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理事,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做过记者、编辑、机关干部等职业,现供职江苏出版传媒集团。出版《漫卷诗书》《书卷故人》《江南读书记》》《折角的页码》《用伤口飞翔》《布鲁克林的星光》《且去题壁》《龚自珍传》《江南彩衣堂》《吴梅村别传》《诗人帝王》《瓶庐遗恨》等专著,曾主编《读书台文丛》《六朝松文库》《新鸡鸣丛书》《杂花生树》《行走者》丛书等,在凤凰网、共识网、百道网及《扬子晚报》《温州读书报》《关心下一代周报》等媒体开设专栏,在新浪、网易等开设有博客“汝水清凉”,曾获金陵文学奖。现居南京。

西部之西的文学火焰

——甘建华《柴达木文事》读札

      

盛夏时节,南京豪雨如注。收到甘建华先生从湖南衡阳寄来的新著《柴达木文事》,心生疑惑。甘建华远在长江之南的衡岳湘水,柴达木却在大西北青藏高原偏僻一隅,怎么会写出柴达木文苑艺事的呢?认真翻读,疑虑顿消。却原来,他曾经有过在青海高原11年的青春岁月啊!但最让我感怀的,还不是他曾经有过的远游经历,他用这样的笔记体来记述柴达木的文坛旧事历史沧桑,实在是别致有趣,令人眼睛为之一亮。

也许有人会说,西北边陲,荒寒寂寞,会有什么文坛掌故趣闻轶事呢?更何况还是地老天荒、鲜有人烟的青海柴达木盆地!但细细品味甘建华的文字,才会明白,却原来,柴达木可不是寻常之地,这里在共和国建政后的年代以来,曾经留下足迹背影甚至目下还在这里生生不息的,都不是平凡人等,都是各民族的英雄儿女,“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遥忆34年前的春天,甘建华追随父亲来到这片神奇的异地,然后在此读大学,当记者,写文章,成家立业。更为重要的是,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的他,在那个类似月球表面的环境里,醉心文墨,交游广泛,结交了不少作家、诗人、艺术家、媒体工作者,用笔记体记录其间的点点滴滴,折射时代的白云苍狗,褒贬人间的世态炎凉,勾勒红尘滚滚中的千姿百态,看似轻灵随便,实则是春秋笔法,意蕴深长,殊为不易。

《柴达木文事》分为文学拓荒、海西文坛、石油文苑、文星光照、军旅文艺、西部之西、艺苑流风等七个小辑,则笔记,大多以人为名,或者以事为题,挥洒自如,简洁爽利,一旦翻阅,爱不释手。甘建华提到《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著名石油诗人李季,李季的夫人李小为,“中国西部文学拓荒者”、《柴达木手记》作者李若冰及其夫人贺抒玉,更有赵淮青、王尚文、朱夏、徐光耀、梁上泉、叶文玲、贾平凹、陈忠实、谢冕、燎原、凌须斌等,虽然都是片段剪影,但栩栩如生,令人心生感喟。他提到《藏獒》作者杨志军,更有杨志军的父亲古洪,也是很有意思的文人父子。说到河南卢氏,也就是牛金星的家乡,有一名刘书衡者,与他曾经在《青海石油报》同事。偶然间看到河南作家侯钰鑫写到一人也叫刘书衡,他经过探问,果然是同一个人,世界之小,人生如萍,由此可见一斑。而英年早逝的藏族诗人李成录,给素昧平生的他托梦,非要挤进这本书中的描写,更是让人惊奇到骇然失色。

《柴达木文事》更像是一种备忘录。我所知道的王立道,《新华日报》老报人,后到青海,经历坎坷。20世纪90年代,他有不少文章发表在《扬子晚报》。甘建华提到的冯敏刚,在江苏退休前是省委副书记,王国生是其后任,后来到了湖北武汉,如今去青海主政一方。冯敏刚的《农夫诗词》,我做过一些微不足道的联系工作。故宫博物院老院长郑欣淼也与他共过事。甘建华在书中两次提到冯敏刚,说到其任海西州委书记时设计、现在依然在使用的柴达木LOGO,这倒是很新鲜的一件事。他还多次提到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肖复兴及其胞弟肖复华,看得出来他与肖氏兄弟关系友善,对他俩的作品和人品给予了公允肯棨的评价。

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柴达木盆地集中或者说汇聚了一批文化人,这样的雅集当然不同于湖北咸宁的向阳湖,也不同于丁玲的北大荒,甚至有别于梁晓声、张抗抗上山下乡的北大荒。甘建华多次语及康世恩,这位中国石油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年夏天亲自率队进入尕斯库勒湖畔的油砂山勘探石油资源,拉开了柴达木盆地大开发的序幕;年中国作协恢复正常工作,派出第一个采风团即奔赴柴达木油田,就是因为他与《柴达木小唱》作者李季的浑厚情谊。我的家族也与青海高原有着不解之缘。我的一位姨妈,就在柴达木的大柴旦或是德令哈工作过,后来全家搬迁到了西宁。我的三爷爷,当年就在诺木洪,后来出车祸死在那里。还有我的一个中学同学,去青海姑妈家参加高考,都已经在大学课堂里读了几个月,结果被人举报,又被逐出校门,令人不胜唏嘘。

中国笔记文史研究的权威学者、湖南商学院文学院原院长郑宪春教授,十几年前出版的代表作90万言《中国笔记文史》,学术界认为是此一门类研究的填补空白之作。据他考证认为,“《柴达木文事》应该是天水或兰州以西,至少是青藏高原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文史笔记专著。”据说,青海省作协老主席朱奇、青海省广电厅原厅长王贵如、青海日报社原副总编辑王文泸、青海著名地方文化学者程起骏,均认同此说。看得出来,甘建华对这部新著,惨淡经营,用力甚深,以饱满的文化情怀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加上眼光独具的青海历史知识,写出了一部善良的、温暖的、充满力量的心灵史。他提到记录魏晋风流的《世说新语》,提到清代才子袁枚的《随园诗话》,当然也提到了自己更为远大宏阔的写作计划。他正值壮年,现今也就53岁吧,有着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激情,有着比较丰富全面的文学修为和扎实精深的地理科学常识。如果说,以前我们是通过李若冰的散文触摸柴达木,通过昌耀、海子的诗歌触摸青海高原,如今看甘建华的《柴达木文事》,我们就会知道,即使在曾经被视作“生命禁区”的西部之西(这是甘建华独创的地理名词,国际上已经用来指称青海高原的西部地区),还是会有不羁的文字如同火焰般地闪耀不熄。

          







































杭州白癜风专科医院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wanbao.com/lzwbzn/185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