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安溪学制茶全国地市报总编记者安溪

一口℃左右散发着高温的大锅前,几个人正用双手拿着茶拨奋力翻腾锅中的茶叶,阵阵清香渐渐从锅中弥漫而出。此情此景,让很多人驻足流连。但谁都不曾料到,正在掌锅炒青的,竟然是报社社长、总编、记者。两天来,“安溪铁观音香约中国梦”品牌推广行动中,来自全国40多家主流媒体的70多位社长、总编、记者,千里奔赴安溪虎邱,拜师学艺,现场体验茶叶制作。

采青晒青晾青摇青:

“原来一泡好茶炼制如此不易”

“采摘的茶青应鲜活健壮,晒青中不同季节晒法各有讲究,晾青可使茶叶水分再分布,而摇青要有‘练太极’的节奏”在虎邱两个制茶点——自在仙境古厝茶家侨墅、安溪茶校,稍事休息的采风团成员正兴致勃勃教记者怎样采青、晒青、晾青、摇青。

虽然现在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就在几天前,他们还只是对茶叶制作一窍不通的“门外汉”。11日上午,采风团开始学茶之旅,茶园里他们围着茶农讨教采青窍门。“原来采茶并非信手拈来,标准的茶青应是‘驻芽、二三叶’,对鲜叶要求鲜活、健壮、没有损伤。”“学生们”一边俯身采摘,一边纷纷感叹。

下午,采风团兴奋地回到制茶点,茶青也立即被送入下一环节——晒青、晾青。但面对着刚采下来的新鲜嫩绿的茶叶,他们有些手足无措。安溪茶校副校长林志义向他们介绍,晒青时要均匀铺开,注意温度,柔软度……经过“老师”耐心细致讲解,“学生们”才大胆忙活开。在制茶体验区,总编、记者们细心清理空地,才将新鲜茶叶均匀铺在户外,经受阳光的“洗礼”。

“晾青时,到叶片软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第一次摇青。摇青是铁观音特征形成的关键。”林志义的一番话将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吸引过来,“摇青时双手用力握茶筛边缘上推下拉,有节奏地进行旋转摇摆,使叶子在茶筛上做圆周与上下翻动,使茶青呈‘倒8’形跳动”。这个环节里,新手就状态百出了,要么力气太大,茶叶都撒出来了;要么双手生硬,竹筛前后摇动,里面的茶叶翻来滚去,制茶师傅连忙纠正,并手把手进行示范。

“打过太极吗,要找找打太极的节奏”,吴江日报社副总编辑陈洁总结的摇青“经验之谈”引来大家一阵笑声。只见陈洁双手扶着竹筛,上下左右轻轻地摇动着,茶叶在竹筛内有节奏地翻动,旁观“学员”纷纷叫好。

摇青初体验结束后,茶青被放在空调房里进行晾青,等待着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摇青。采风团成员趁着这个空隙,围坐一团交流经验,他们感叹:“原来一泡好茶‘炼制’如此不易。”

炒青包揉烘焙:

“希望传统制茶工艺延续下去”

12日凌晨3时许,静谧乡村还沉浸在美梦中,制茶指导老师林昆山家门却被敲响,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副会长侯军早早来到,随后其他人也陆续报道,“杀青”环节在深夜拉开序幕。

一个个锅底的温度越来越高,看看温度差不多,茶叶被放入锅中,林昆山双手拿着茶拨拨动锅中的茶叶,这动作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却不容易,“动作要快,不然茶叶就焦了,还要将锅底翻透,将茶叶全部翻动起来,以免冷热不均,还要调节温度”。

示范之后,学员亲身尝试,手忙脚乱起来。侯军尝试了一次又一次,还会因为温度掌握不到位,造成茶叶犯焦,他大摇其头,连连感叹“不容易”。“第一次炒茶时,炒着炒着,锅里的温度越来越高,一个不留神,我觉得手被烫得刺痛,于是赶紧扔下茶拔甩了两下,不料就这么一瞬间功夫,茶叶就犯焦了。”提起第一次炒茶就烧焦茶叶的囧事,牡丹晚报总编辑潘若松尴尬地笑了。

完成炒青,“学生们”迫不及待想学包揉。“包揉是闽南乌龙茶包括铁观音制造特殊的塑形工艺。”做茶师傅拿了一块茶巾,将茶叶包在中间成球形,一只手紧紧抓住茶巾四个角,另一只手在长板凳上开始对“圆球”进行“揉、压、搓、抓”。在不断的搓揉下,本来大大的“圆球”越来越小,越来越紧,最后变得硬邦邦的。做茶师傅将袋口松开,将已经团在一起的茶叶打散,再包起来重新揉捻。

学员们跃跃欲试,做茶师傅给每人发了一套,大家各自行动,潘若松和《咸阳日报》副社长曹剑最积极,两人将茶叶揉捻成小球,又打散,再揉捻成小球,再打散,如此反复十几次,原本叶状的茶叶慢慢卷起来,香气也越来越浓。只一会儿,两人就汗流浃背。侯军、《山西日报》摄影部副主任孙荣祥的手也酸得不行,干脆手脚并用继续战斗,他们的“英姿”引来大家阵阵喝彩。

经过十几次的反复包揉后,终于进入初烘环节。初烘要将茶叶送进烘干室,采风团学员们依依不舍将茶叶送到烘干室,看着它们被编好号放进烘干机里,才放心离开。

天不知不觉亮了,初烘也完成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茶叶制作完成,而是需要反复进行包揉和烘焙。小小休息过后,“学生们”各就各位,将第一次烘焙完的茶叶取出,再次用布袋包起茶叶,使尽浑身解数“揉、压、搓、抓”,潘若松、曹剑等好几个人的手都起泡了。

“炒青、包揉、烘焙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熟练的掌控能力和极之艰辛的劳动,难怪现在很多农村的青年人都不愿意手工制茶。”曹剑说:“但唯千锤百炼方出好茶,希望传统手工制茶工艺能代代延续。”

总编说茶

邹家福(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秘书长)

站在安溪这片茶香四溢的茶业大舞台上,我看到了中国茶都万商云集,茶博会上各家茶企纵横商海、开疆辟土。过去我参观过许多产茶的城市,但不曾见过像安溪这般,冲破县城观念,整合开辟了集茶叶贸易、信息交流、茶旅游、茶文化研究、茶科研为一体的“中国茶都”,以及成为全国最大茶业综合市场的“茶博汇”。

安溪铁观音从传统的传承,到经营模式的新发展、产业科技创新,产业链的完整和规模之大都出乎我的意料。安溪人将爱拼敢赢、包容开放的精神融入这一产业发展中,茶企在发展中既继承发扬传统,又注重挖掘茶文化内涵、发展创意茶产业的求新求变精神,让我看到了这一产业美好的发展前景。

安溪做大做强茶叶品牌,形成产业规模,是对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也是对全国茶产业的引领,值得全国各地借鉴。

杨增宽(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副会长)

为期3天的采风采访活动,看茶博汇展馆,参观茶学院、茶企,到安溪茶校体验制茶全过程,让我大开眼界。

安溪铁观音粒粒皆辛苦,芳香来自茶农精湛的技艺。我跟着师傅学做茶,从晒青到第四遍摇青,已是第二天凌晨1点多,打会盹稍作休息,三点就得起来杀青,包揉,每道工序都是技术活,我的个别伙伴们揉茶揉得手都破了皮,这里面的学问真深。

安溪就是中国茶叶大观园,荟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茶文化,可谓一部茶的百科全书,我去过武夷山等产茶区见过一些茶,但将这么多种茶树种在一起还是第一次见到。让我在丰富的全茶知识、茶文化中迷醉,也在对比中增进对各种茶的认识。

李淑岚(包头日报总编)

八月份的时候,“安溪铁观音美丽中国行”活动在我们包头举办,刮起一股品饮安溪铁观音热潮,很多包头市民都很喜欢安溪铁观音。

来到安溪,所见都是出产好茶的青山绿水,让我切身感受到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也让我这样铁观音爱好者、门外汉,对沏茶、品茶、制茶等茶文化及其茶产业链条,有了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感受。我了解到,目前安溪正处于茶产业转型发展阶段,我期待安溪茶学院的建设,为茶产业储备和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助力安溪茶产业的长远发展。

任传斗(淄博日报社社长)

在安溪,我品的不是铁观音,而是茶文化。安溪人不仅会做好茶,更会“讲”文化。当我来到铁观音集团时,惊讶地发现,未品铁观音,先赏茶文化。我最先看到这里的“凤山文化创意馆”,这个由铁观音集团掌门人林文侨打造的创意馆,巧妙地将中国悠久的茶文化与中国书画文化结合,茶中有画、茶中有字,茶中更有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

而在八马茶业,随处可见的企业“logo”,令我浮想联翩。马,是十二生肖里与人类最亲近的动物,奔腾的马会激励人们永远向前。同时,茶马古道又让我联想到茶的悠久历史。以“八马”作为品牌命名,让我见识到了安溪企业的品牌策划能力。

从做茶到做茶文化,安溪人不断将悠久的茶文化向更深、更远处拓殖,安溪的茶企在品牌的路上越走越远、越做越大,文化与品牌的树立让喝铁观音茶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文化的追寻和认同。

刘玉岗(淄博日报党办副主任)

虽是第一次走进安溪,但印象深刻。安溪群山环绕,山清水秀,不仅是乌龙茶之都,而且县域经济发展极具潜力。独具魅力的优美环境与文化底蕴,正是安溪县科学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在山东淄博市,安溪铁观音专卖店非常多,我了解安溪始于铁观音。安溪连续五界举办茶博会,社会各界都不遗余力地支持茶产业发展,形成了政府搭台、商家唱戏的良好局面,为推动安溪铁观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搭建平台。这次中国地市报协会组织的采风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深受启发,收获颇丰。

侯军(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

喝了好多年的铁观音,其香气浓郁、甘甜厚重,令人难以割舍。茶博会的开展,汇集各地茶商,传播辐射全世界,影响力很大。

中国产茶的地方多,安溪茶叶要取得更大的发展,还是要多做功课。要提高服务意识,服务产业、商家、消费者。要回归传统,走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提升茶叶的文化内涵,把安溪茶放入到中国历史中去,多些历史血肉在里面。谢文哲先生主编的《安溪寻茶记:名山名茶名人》致力于安溪的“山头文化”研究,是丰富和提升安溪茶文化的一大创举。

“以文化茶,以茶化人”,这是我的观点。以文化茶,喝茶的同时去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即“礼”。而以茶化人,就是用茶所“浸润”着的“重礼”,教谕人们如何为人处世。茶与儒通,通在中庸中和;茶与道通,通在道法自然;茶与禅通,通在茶禅一味。小小一杯茶,能兼容儒释道三教之精华。安溪是茶叶大县,任重道远,希望广大安溪人能够继往开来,继续丰厚安溪茶文化的底蕴,打造成世界茶领域的航空母舰。

叶燕民(泉州晚报社社长)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茶叶经济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是影响世界的强品牌。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是我国制茶技艺中最精湛、最独特的制茶技艺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泉州推进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的主要点。

铁观音是“害人”的茶,喝了铁观音,就会爱上她,想她。文化氤氲,茶园飘香,造就安溪独特的美,本次茶乡之旅,组织深入茶乡,走进茶园,亲身动手体验采茶、制茶、品茶、斗茶过程,考察现代生态茶庄园,了解铁观音的源渊,悠久历史,掌握品茶保健养生之道,我和我的同行们对安溪印象更加深刻,都喜欢上安溪,爱上安溪铁观音。

马新天(银川日报广告部主任)

在茶博会上,我们看到各个茶文化展览馆,就像一本本耐人品读的茶书,安溪茶的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产业发展,它的重点已经绕到了茶文化上,所产生的影响,我想已经远远超出了茶产业本身。

我们非常希望这种茶文化影响辐射到银川。从年开始,成千上万福建客商,特别是安溪商人,将安溪铁观音带入宁夏。但我们也发现,银川本地人,少有安溪人如此别致的茶具、精美的茶食、美妙的茶艺。

银川,甚至整个西北地区,对茶叶及茶配套产品有着很强的市场需求。所以,我们非常期待,安溪茶博会将来能够考虑在银川异地办展。银川是西北区域中心城市,也是西北文化教育的中心。我相信,凭借银川的辐射力、展会经验及安溪茶文化魅力,安溪茶博会到银川,一定会大获成功。

师跃雄(玉溪日报总编)

来之前,我知道安溪铁观音好喝,但我不知道,安溪茶产业的每一个细节都如此穷尽可能。从一产到三产,安溪人似乎把茶产业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环节当中每一个可能发酵利润的细节都考虑到,意识到了。

我们玉溪盛产烟草,但没有像安溪茶叶一样,形成如此之大的产业圈,非常可惜。玉溪烟草行业很有必要向安溪学习,不能仅有烟草生产企业,还要努力涉足诸如打火机、烟灰缸、鼻烟壶等等更多外延产品及包装、机械等配套产业。

安溪不仅注重产业延伸,还特别注重生活中茶文化元素的渗透。随处可见的茶店茶馆,散置其间的茶席、茶盘、香炉,不时飘出的琴音,无不赏心悦目,“喜”眼又“喜”耳;茶歌、茶王赛、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茶诗茶联等,也处处可见。我感觉茶业,在安溪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而是一个以茶为圆心的,极大的文化圈,文化产业。如此安溪铁观音的品味、档次,巧妙地得到提档升级。

张鹏(兰州日报总编助理)

第一次来安溪,这里山青水秀茶香人美。这“人美”体现在创造力强,思想开放,敢想敢做。铁观音集团林文侨、八马王文礼、誉丰国心黄清平……他们创业精神,很值得学习。在西北喝铁观音的人很多,自己很早就与铁观音结缘,喝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喝铁观音,品的是历史,喝的是文化,希望安溪茶能保留更多传统的东西。

(作者:刘紫燕 洪金示 王秋霞来源:安溪报)









































北京的权威白癜风专家
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wanbao.com/bbts/148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