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快评:教师面临的真正挑战不是“互联网+”而是自己
自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似乎一夜之间,这个词便成为了热词。事实上,互联网由来久矣,作为一项技术革命,它所带给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可谓是“革命性的”。但这种变化并不必然决定着一个人成功或是失败,一个人是否成功归根到底还是靠个人后天是否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固然造成冲击,但教师面临的真正的挑战仍然来自于教师本人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而不是互联网+,因此,对于互联网+,教师没必要惧怕。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技术革新采取掩耳盗铃的态度。事实上,历史上的每一个技术革命都在极大地释放着生产力,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由此来看,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一块黑板+粉笔的教育”方式必然发生变化,甚至走向终结,教育必然走进“互联网+”的崭新时代。
对此,我们教师倒不妨畅想一下未来的教室怎么变化,未来的教育教学模式怎样进行,自己应当怎样做才能未雨绸谬地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借助于这一时代的助推力而如虎添翼。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互联网上,已经有不少教师在讨论,“互联网+”时代下,他们该怎样当教师了。不少教师已经意识到,当教育借助于互联网产生的在线课程,比如慕课,像旋风一样刮来的时候,他们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是不行的。比如师生交往的方式已经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纯粹的现实世界,变成了现实与虚拟世界同步进行,从以前的线下交流到线上与线下交流同时进行等等。但这也同时意味着,过去那种师生面对面的指导和交流不是淡化了,而是更加重要和有针对性了,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的改变不是提升了成本,而是降低了成本,教育的效率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作用因此更加凸显,因材施教因此实现。
同时,互联网即时、开放的特征也让教师这一职业充满了压力和挑战,因为知识信息的获得越来越容易。而对教师的要求必须是要有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与综合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当然,这对于一个真正热爱教育、乐于学习、真正以教育教学为乐趣的教师而言,自然会压力变成动力,甚至会推动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提升。相反,对于另外一些教师而言,就不得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教师这一职业了。由此看来,互联网技术和教育的紧密结合带来的教育改变,会让那些真正热爱教育、立志于献身教育的人更好地脱颖而出。
事实上,一个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善于终身学习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善于借助各种平台促进自己不断提升的教师。借助于互联网,一个优秀教师的专业知识、丰富思想,人格魅力会自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似乎一会让那些真正热爱教育、立志于献身教育的人更好地脱颖而出。
事实上,一个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善于终身学习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善于借助各种平台促进自己不断提升的教师。借助于互联网,一个优秀教师的专业知识、丰富思想,人格魅力会自从夜之间,这个词便成为了热词。事实上,互联网由来久矣,作为一项技术革命,它所带给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可谓是“革命性的”。但这种变化并不必然决定着一个人成功或是失败,一个人是否成功归根到底还是靠个人后天是否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固然造成冲击,但教师面临的真正的挑战仍然来自于教师本人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而不是互联网+,因此,对于互联网+,教师没必要惧怕。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技术革新采取掩耳盗铃的态度。事实上,历史上的每一个技术革命都在极大地释放着生产力,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由此来看,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一块黑板+粉笔的教育”方式必然发生变化,甚至走向终结,教育必然走进“互联网+”的崭新时代。
对此,我们教师倒不妨畅想一下未来的教室怎么变化,未来的教育教学模式怎样进行,自己应当怎样做才能未雨绸谬地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借助于这一时代的助推力而如虎添翼。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互联网上,已经有不少教师在讨论,“互联网+”时代下,他们该怎样当教师了。不少教师已经意识到,当教育借助于互联网产生的在线课程,比如慕课,像旋风一样刮来的时候,他们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是不行的。比如师生交往的方式已经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纯粹的现实世界,变成了现实与虚拟世界同步进行,从以前的线下交流到线上与线下交流同时进行等等。但这也同时意味着,过去那种师生面对面的指导和交流不是淡化了,而是更加重要和有针对性了,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的改变不是提升了成本,而是降低了成本,教育的效率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作用因此更加凸显,因材施教因此实现。
同时,互联网即时、开放的特征也让教师这一职业充满了压力和挑战,因为知识信息的获得越来越容易。而对教师的要求必须是要有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与综合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当然,这对于一个真正热爱教育、乐于学习、真正以教育教学为乐趣的教师而言,自然会压力变成动力,甚至会推动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提升。相反,对于另外一些教师而言,就不得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教师这一职业了。由此看来,互联网技术和教育的紧密结合带来的教育改变,会让那些真正热爱教育、立志于献身教育的人更好地脱颖而出。
事实上,一个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善于终身学习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善于借助各种平台促进自己不断提升的教师。借助于互联网,一个优秀教师的专业知识、丰富思想,人格魅力会成倍递增和放大,反之亦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真正对教师构成挑战的恰恰不是互联网+,而是教师自身。也因此,热爱教育、善于学习、敢于接受新事物等这些优秀教师的特质才是最终决定教师成功与否的根本。
(摘自《凤凰教育》5月28日作者/线教平)
成倍递增和放大,反之亦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真正对教师构成挑战的恰恰不是互联网+,而是教师自身。也因此,热爱教育、善于学习、敢于接受新事物等这些优秀教师的特质才是最终决定教师成功与否的根本。
(摘自《凤凰教育》5月28日作者/线教平)
教育快评:大学为什么喜欢与明星“混搭”?
5月13日,芒果台主持人何炅被举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吃空饷。举报人北外教职工乔木在其实名认证的微博上称,何炅编制在北外,但已经“好多年没来上过班”,却依然领取工资。5月14日,北外阿拉伯语系主任薛庆国表示,学校发展需要各方面人才,目前何炅依然在发挥他的特长为学校工作。(5月14日新京报)
大学的本是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聚在一起而相互切磋与探究的场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物质的实体,更因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立足于这样的认识,当看到何炅“是演艺界名人,学校想充分利用他的特长给学校作贡献”和“需要有人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比如拉赞助、拉人脉”的观点时,除了让人感觉到大学的堕落和庸俗之外,丝毫感觉不到大学作为精神存在的迹象。或许,大学真的需要人脉、资源,但与演艺界名人的无底线苟合,真的是公众期待中的大学形象吗?值得追问的是,大学要靠演艺界名人去获得哪种资源和人脉呢?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其名著《现代大学论》中指出,“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因为大学精神不仅影响大学人的行为规范、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更在一定程度上辐射社会,对整个社会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精神成了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人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的集中呈现。但是,当大学试图利用演艺界名人的影响力去获得所谓的资源和人脉时,恐怕不仅仅是大学的尴尬,更是对社会和公众期待的背离。
大学靠演艺界名人去获得所谓的“资源和人脉”是精神上的自我堕落和矮化。近年来呈现出一种让人忧虑的趋势,不独北外,越来越多的大学自愿降低身段,与明星、官员等“联姻”、“结盟”,以望双赢。殊不知,现实是残酷的,不少官员落马后,那些曾追捧过的大学或者装做若无其事,或者删除其题字或新闻报道进行选择性遗忘,但大学声望受到的影响又怎能是想遗忘就能遗忘的呢?而与明星联姻,更是遭到了舆论的诟病。周星驰、赵本山、唐国强、张铁林等到不少名牌大学担任所谓的“教授”,不知道是大学沾了明星的光,还是明星沾了大学的光,以至于有人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种双赢。但是,在高等教育领先的国家,明星当教授几乎没有听说过。因为,即便是大明星,如果真的想当教授的话,也必须有相关领域的高等教育学历。大学和明星“混搭”,无论弄出多么美好的说辞——诸如利用影响力为学校工作,也摆脱不了功利化的指摘。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侵袭着大学精神的堡垒,大学精神缺失和弱化已经成为建设一流大学的绊脚石。与明星联姻,在笔者看来,就是大学缺少理想和追求而甘于堕落为“精致利己主义者”表现,且已经影响了不少学者。当大学都愿意向世俗低头时,又怎能奢望生活于其中的学者拥有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学术理想呢?学者依附甚至依赖于权势,丢弃学术尊严,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又怎能说与大学整体精神堕落没有关系呢?
大学是精神殿堂,因为有不朽的精神存在,才得以绵延不绝。在今天躁动的社会之风中,保持精神追求不仅是大学立足之本,对社会也有重要意义,大学应该与世俗生活主动保持距离,更不应盲目追星。大学要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就要为了真理而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它天然地反对功利。(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摘自《蒲公英评论》5月18日)5月13日,芒果台主持人何炅被举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吃空饷。举报人北外教职工乔木在其实名认证的微博上称,何炅编制在北外,但已经“好多年没来上过班”,却依然领取工资。5月14日,北外阿拉伯语系主任薛庆国表示,学校发展需要各方面人才,目前何炅依然在发挥他的特长为学校工作。(5月14日新京报)
大学的本是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聚在一起而相互切磋与探究的场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物质的实体,更因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立足于这样的认识,当看到何炅“是演艺界名人,学校想充分利用他的特长给学校作贡献”和“需要有人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比如拉赞助、拉人脉”的观点时,除了让人感觉到大学的堕落和庸俗之外,丝毫感觉不到大学作为精神存在的迹象。或许,大学真的需要人脉、资源,但与演艺界名人的无底线苟合,真的是公众期待中的大学形象吗?值得追问的是,大学要靠演艺界名人去获得哪种资源和人脉呢?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其名著《现代大学论》中指出,“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因为大学精神不仅影响大学人的行为规范、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更在一定程度上辐射社会,对整个社会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精神成了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人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的集中呈现。但是,当大学试图利用演艺界名人的影响力去获得所谓的资源和人脉时,恐怕不仅仅是大学的尴尬,更是对社会和公众期待的背离。
大学靠演艺界名人去获得所谓的“资源和人脉”是精神上的自我堕落和矮化。近年来呈现出一种让人忧虑的趋势,不独北外,越来越多的大学自愿降低身段,与明星、官员等“联姻”、“结盟”,以望双赢。殊不知,现实是残酷的,不少官员落马后,那些曾追捧过的大学或者装做若无其事,或者删除其题字或新闻报道进行选择性遗忘,但大学声望受到的影响又怎能是想遗忘就能遗忘的呢?而与明星联姻,更是遭到了舆论的诟病。周星驰、赵本山、唐国强、张铁林等到不少名牌大学担任所谓的“教授”,不知道是大学沾了明星的光,还是明星沾了大学的光,以至于有人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种双赢。但是,在高等教育领先的国家,明星当教授几乎没有听说过。因为,即便是大明星,如果真的想当教授的话,也必须有相关领域的高等教育学历。大学和明星“混搭”,无论弄出多么美好的说辞——诸如利用影响力为学校工作,也摆脱不了功利化的指摘。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侵袭着大学精神的堡垒,大学精神缺失和弱化已经成为建设一流大学的绊脚石。与明星联姻,在笔者看来,就是大学缺少理想和追求而甘于堕落为“精致利己主义者”表现,且已经影响了不少学者。当大学都愿意向世俗低头时,又怎能奢望生活于其中的学者拥有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学术理想呢?学者依附甚至依赖于权势,丢弃学术尊严,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又怎能说与大学整体精神堕落没有关系呢?
大学是精神殿堂,因为有不朽的精神存在,才得以绵延不绝。在今天躁动的社会之风中,保持精神追求不仅是大学立足之本,对社会也有重要意义,大学应该与世俗生活主动保持距离,更不应盲目追星。大学要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就要为了真理而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它天然地反对功利。(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摘自《蒲公英评论》5月18日)
谁在纵容“野鸡大学”撒野?
近日,“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曝光了国内所不具招生资格、没有办学资质、涉嫌非法招生和网络诈骗的虚假大学,北京为虚假大学的高发地。(《北京晚报》等报道)
在笔者看来,大部分的“野鸡大学”创办者,其实未必多害怕自己的学校被曝光。因为他们的学校虽名为“大学”“学院”,其实并未真正投资办学,只是建了个网站做宣传,通过“远程教育”发文凭而已。就算网站被停,校名被封杀,并不会带来多大实际损失,改个新校名是分分钟的事,曝光的速度绝对赶不上开新学校的速度。
那么,“野鸡大学”究竟怕什么呢?很简单,它们的创办就是为了赚钱的,最怕的是没人“就读”,那样就没有卖文凭的收入
谁在纵容“野鸡大学”撒野?
近日,“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曝光了国内所不具招生资格、没有办学资质、涉嫌非法招生和网络诈骗的虚假大学,北京为虚假大学的高发地。(《北京晚报》等报道)
在笔者看来,大部分的“野鸡大学”创办者,其实未必多害怕自己的学校被曝光。因为他们的学校虽名为“大学”“学院”,其实并未真正投资办学,只是建了个网站做宣传,通过“远程教育”发文凭而已。就算网站被停,校名被封杀,并不会带来多大实际损失,改个新校名是分分钟的事,曝光的速度绝对赶不上开新学校的速度。
那么,“野鸡大学”究竟怕什么呢?很简单,它们的创办就是为了赚钱的,最怕的是没人“就读”,那样就没有卖文凭的收入了。应该说,很多人买“野鸡大学”的文凭,都是明知和自愿的。他们为什么会买“野鸡大学”的文凭?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幅扩招以后,大学文凭逐渐普及,没个文凭几乎无法去求职;二是很多用人单位看重求职者的文凭,胜过看重他们的实际能力。如果没有文凭者在人才市场上,能与有大学文凭者平等求职,不受歧视,“野鸡大学”的文凭就不会有那么高吸引力。
必须要说的是,除了直接卖文凭之外,一些“野鸡大学”还用欺诈手段,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就读,不但骗这些学生的钱财,还耽误他们的青春时光。为此,媒体和有关部门总提醒考生报志愿时擦亮眼睛。其实,“野鸡大学”哪能上得了正规招生目录?那些能骗招学生的“野鸡大学”,多是跟正规高校有合作关系,乃至假托后者名义进行招生的。比如媒体曾报道过,首都某师范大学的70多名学生,读了两年多后被告知,学历从全日制本科变成了成教专科,校方回应称与其合作办学的公司存在欺诈行为,校方同样是受害方,将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所以,“野鸡大学”的问题,创办者只是一方面,还有其生存土壤的问题,包括社会“学历通胀”、人才观念不够健康,以及一些公办学校与它们“哥俩好”,等等。要让层出不穷的“野鸡大学”消失,光靠曝光乃至打击它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转变社会观念、净化人才市场环境,以及控制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并严查混在“家鸡”队伍中的“野鸡”。(李凤荣)
(摘自《北京晚报》5月21日)
曝光国内所“野鸡大学”还需釜底抽薪
[摘要]野鸡大学之所以泛滥成灾,说穿了一方面得以得益于高校扩建、高考扩招的东风,而雨后春笋般的高校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潮流正好让“野鸡大学”打了掩护。
又是一年高考(课程)时,虚假高校问题再成考生及家长的热议话题。近年来,上大学网陆续发布三期“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曝光了国内所不具招生资格、没有办学资质、涉嫌非法招生和网络诈骗的虚假大学,北京为虚假大学的高发地。(5月18日南方周末)
野鸡大学之所以泛滥成灾,说穿了一方面得以得益于高校扩建、高考扩招的东风,而雨后春笋般的高校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潮流正好让“野鸡大学”打了掩护;另外一方面则源于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促使很多高考失意学子误打误撞、陷入圈套。而跟本上是与高等教育发展、扩容过于迅猛,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严重滞后紧密相关。现如今,“野鸡大学”黑名单被媒体明明白白的晒出来,按以往剧情,恐怕高教市场少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行政整治行动,但是否就斩草除根了呢?
“野鸡大学”是典型的“三无”产品,既无办学资质、办学条件,也不具备招生资格,之所以混迹于高等教育的圈子之中,无非是期许分得利益的一杯羹,取个中听的校名、办个山寨的“僵尸”网站,就“满口跑火车”的忽悠起来,而此类“野鸡大学”获取的利益无非是两种途径,其一纯粹是“皮包”学校,一旦有鱼儿上钩,诈骗到钱财就跑路;还有一种将学生找来,名为高校,收取高额的学杂费,其实就办个自考培训班,学历有无全看自考成绩是否全部通过。家长及学子一旦发现个中“把戏”,但往往为时已晚,到头来是又费金钱又费了青春。
“野鸡大学”的滋生蔓延,以至于发展到几百所之多,从京城的大本营到全国各地的扎根,除却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之外,恐怕以下几个方面是重要的催化剂:其一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产业化催生出一个巨大的令人垂涎欲滴的利益大蛋糕,有利益就会有人以身试法;其二是迅猛发展的民营高等教育市场往往发展有余,而相关的监管、引导不足为“野鸡大学”提供了跃跃欲试的反面“范本”;其三巨大的高等教育市场面临学历教育过剩,而职业教育严重不足的市场空白,为“野鸡大学”的忽悠和诈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户群。
媒体将国内“野鸡大学”完整黑名单公布,当然有利于学子们辨清是非,避免上当,也为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打击和取缔摸清了方向,这无疑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痛定思痛,要彻底根治高等教育市场的乱象,对冒头的“李鬼”当然要采取行政的、经济的,甚至是刑事的手段痛下杀手,但更为关键的是,要全面理清高等教育发展思路,深入推进相关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将教育拉回到公益的、着眼长远的发展轨道上来,方能“釜底抽薪”,从根本上打消社会上虎视眈眈、变着法子争利的混乱局面。
(摘自《中国青年网》5月21日)
教育部发布全国高等学校名单野鸡大学无所遁形
教育部21日正式发布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名单显示,截至年5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所(含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所,独立学院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成人高等学校所。
据了解,此类名单教育部每年都会发布,但由于违法成本低,利益空间大,一些“野鸡大学”屡禁不止。近日在网络上流传的一份“野鸡大学”名单,涉及了所不具招生资格、没有办学资质、涉嫌非法招生和网络诈骗的虚假大学,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北京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wanbao.com/bbts/14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