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晒出一篇小学生的作文《我有一个梦想》,并写道:“现在的小学生真是,一天天脑子不知道想的啥。李易峰知道你这么吗?”作文中细致地描写了自己对于李易峰的爱慕之情。并在最后点明了主题:“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我和我的峰峰一起走到最后。”而在作文结尾赫然写着老师的评语:“字迹工整,文笔不错,愿你早日醒来!”
看完这则八卦,除了让人呵呵两声之外,更多的感到的是一种悲哀。这些年,有关这类追星的新闻层出不穷。有强索吻的,有“为了你我要主动献身”的,更有前些年兰州一个女孩为追香港某明星,千万里追到香港却因未见到心中的偶像,心灰意冷而跳海自杀!如此种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追星事件,频频在生活中上演,不仅让人要问:是什么样的心理让青少年痴迷追星?面对明星,青少年又该如何理性地对待?
1
追星适可而止不算病态
医院心理专家、副主任付锐表示,人在青少年时期“追星”是正常现象,只要不过于走火入魔都不能算病态。想想我们青少年时期,不也曾有过与现在孩子们一样的狂热。不过,任何事物都是过犹不及,如果超过了一定极限,就一定会走向事物的反面。
青少年为什么喜欢追星呢?付锐认为,从心理学上看,首先是寻求“理想自我”的替代人。青少年阶段是每个人的自我认同的时期,这时候的孩子总想知道“我是什么人”和“我将向何处去”。许多人不再满足于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教诲和知识,开始独立地思考和生活,他们渴望自己去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事,并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角色,开始对丰富、快乐的生活充满憧憬。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繁重的作业、家长和老师严格的管教使得他们对自己简单、平淡的生活感到不满意。他们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他们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特点的人物。这时明星出现在视野中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来。正是通过崇拜偶像,来弥补自己个性或生活上的缺陷,并通过偶像来构建或完善自己的梦想。这种渴求使他们保持了心理上的某种平衡,精神上得到了满足。
其次,是所谓“羊群效应”的作用。青少年喜欢追星还来源于同龄群体的压力和影响。每个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圈子。对青少年来说,共同的追星爱好就是他们最大的圈子。在这个独特的圈子里,青少年们与同龄人一起交流、欣赏和评价自己的偶像,使对此一无所知的成人无法加入。并且,成人越是反对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越发感到这样做有价值。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你不加入这样或那样的追星圈子,你就会和你的同学无法交流,郁郁寡欢,让你整个青春都会失去色彩。
2
家长学校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追星
付锐表示,面对沉重的学业压力,青少年适当追星未尝不可。只要他们的崇拜和喜欢停留在欣赏一个人的品质、不过度崇拜,不认为整个世界只有这个偶像而自己只为他活时,追星心理其实是健康的。这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暗示,有利于将人引向更为高的境界,有利于人的进步和提高自我修养。
可是当他们喜欢这些偶像让自己觉得骄傲、内心满足、认为人生不再需要其他、没有这个偶像就不能活时,其实他们已经失去了理智,不能判断自己的情感是否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尤其是当喜欢一个明星只是因为他好看、或者根本不了解他的为人而自认为自己最懂他的时候。
造成上述原因很复杂,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受电视、音像制品、周围大人的影响,心理发育早熟,对成人世界的感性认识普遍提前,但这些与实际年龄不相称的认识却没有引起家长、老师的注意,在极需要情感抚慰与思想交流的时候,得不到及时准确的引导,就会导致其心理健康产生问题。据报道,上述那个兰州女孩在港跳海,就是因为她的父亲长期支持她追星的原因。父亲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竟然将房子都卖了。实质上,这位女孩在疯狂追星的初期,如果家长好好和她谈心,正确引导她认识这个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星观,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疯狂的举动了,但当这个女孩已经产生了走极端的心理问题时,就不是父母能掌控的了,这时就得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了。
其次,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学生不要被现实生活中“名”和“利”所诱惑,认为明星能赚大钱,能出大名,以后自己也要学他们。要教育他们,明星也是靠自己不断努力才成功的,只有自己不断努力,才有可能达到他们的高度。仅仅羡慕而不努力,最后还是羡慕而已。同时,学校要引导学生加强各种体育锻炼,多开展各种有益的娱乐活动,对制止学生们盲目追星都是有益处的。
我女儿今年三年级,成绩一直都不错,她从小就不喜欢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就喜欢听流行歌曲,我觉得也是个正常的兴趣爱好,只要不耽误学习就不干涉了。但孩子最近似乎迷恋上某位男歌星,这次却让我很担心,女儿对他的照片、海报、录音带等等从不放过收藏。
有一次,她欺骗我们说是学校需要买课外辅导书,我们就给了她钱,后来老师找我去谈话我才知道,原来女儿逃学去听歌星的演唱会。为了尝试着理解女儿,我也特意听了这个男歌手的歌曲,但唱功很一般,我实在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迷恋他?
据调查,我国小学生有七成承认自己是追星族,而仅有4成的家长表示可以理解孩子“追星”,前提是不能影响学习。
大多数妈妈担心的是“追星影响学习”。为防止孩子追星,一些妈妈想了不少办法:没收手机、关闭电视、少给零用钱……但即便如此,孩子也招追不误,甚至借钱追星,只是买了海报不敢拿回家,让同学代收着。
面对偶像,一方面是孩子的喜欢,另一方面是家长的担心。对于孩子的偶像世界,我们该持什么态度?如何对孩子的偶像崇拜进行引导呢?
孩子为什么要“追星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特指由于“光环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印象,把自己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其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是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过程中的伴随现象。他们通过选择崇拜拥有能力、地位且独立的偶像,来实现自己独立自主的目的。
面对孩子“追星”,不应简单地斥责打骂中小学生是追星大军中的主力军,也属于正常现象,只要追星有度,所追的“星”会成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楷模、榜样,从而将追星的热情转化为自己奋斗的动力。
针对青少年的追星现象,家长们则应该正确看待孩子崇拜偶像的行为,对儿女进行更好的心理说服教育。当家长发现小孩有追星行为的时候,不要大惊小怪,更不应该简单地斥责打骂。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们分析到底喜欢明星什么,从他们身上能找到什么优点进行借鉴等。
孩子“追星”,家长可以这样正确看待孩子“追星”孩子崇拜偶像,是个体成长中的必然现象,要求青少年拒绝崇拜偶像是不现实的。大多数孩子的“追星”仅限于收藏几张他喜欢的“星”照贴在床头,听该“星”的歌,或偶尔花钱买票听该“星”的演唱会,搜集该“星”的一些生活资料。如果仅限于这些,父母不应横加干涉,毕竟,让孩子紧张学习之余听听流行歌曲,让生活丰富多彩些,有利于健康成长。
跟孩子一起去“追星”喜欢娱乐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追星”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中的天真,也是一种激情中的盲目。父母发现孩子追星,不妨自己也同孩子一起追星。因为父母只有了解了孩子追的“星”,才可以和孩子谈“星”。父母对“星”发表的客观评论,对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防止不健康地“追星”孩子处于青春期,阅历浅,心理不成熟,感情容易冲动,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事来。比如有的女孩过于迷恋某男星,如果有某男星结婚的消息,立刻觉得“自己受骗了”,闷闷不乐、精神沮丧。孩子“追星”如果追到了这种如醉如痴、神魂颠倒的地步,肯定会影响学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其实“明星”跟正常人没什么两样,许多“明星”的“外在美”都是包装出来的,媒介的吹捧也是一种广告效应。父母可以跟孩子讲明这些道理,说明听歌和看影视节目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时间应该用于学习和正常生活,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把崇拜转化为激励“追星”实际上是一种榜样的认同和学习,青少年往往把明星当做他们人生发展的楷模、参照系以及心灵寄托。父母可以对孩子自发产生的“偶像崇拜”心理和行为进行合适的干预,把孩子的“追星”转化为奋斗和成功的自我激励。
来源:荆门晚报、第一阅读
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