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60年见证两岸一家亲,这份报纸

作为统战类传媒主流报刊,《团结报》走过了60年风雨历程。60年来,《团结报》充分发挥民革对台联系密切的优势,始终围绕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守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成就了对台宣传报道的闪亮品牌。

穿越60年的时光,广大读者通过《团结报》的这一扇小窗,窥见了台湾海峡的云谲波诡、风云变幻。“要全面了解两岸关系几十年的变化,如果只能看一份报纸,那就是《团结报》。”一位读者对《团结报》的对台报道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而对一代代团结报人来说,一份独特的“海峡情缘”也在60年的传承中不断累积。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共同感受6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变化。

《团结报》记者在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问。

传承——从“今日台湾”到“海峡两岸”

故事的开头要从年的12月15日说起。那天的《团结报》四版,一篇介绍台湾教育现状的文章,被冠上了“今日台湾”的栏头,第一次将对台报道设为专题。隔年的1月30日,名叫“台湾之窗”和“爱国一家”的两个栏目也分别出现在了版面上。

年的秋天,隆隆的炮声划破金门上空的平静,第三次台海危机爆发。在两个月的炮战之后,大陆方面宣布暂时停火,并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布《告台湾同胞书》,提议在没有美国干涉的前提下解决两岸问题。

“是中国人就应该爱中国,就应该同我们一道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它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当期的《团结报》在头版刊发了时任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的讲话,号召两岸同胞枪口一致对外,挫败帝国主义妄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同时围绕这一话题,《团结报》刊发了社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表明了中国人民通过和平途径解放台湾的意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团结报》复刊,彼时的两岸,也结束了敌对状态。原来铿锵顿挫的“喊话”渐渐淡出版面,而《团结报》的对台报道也逐步转型为增进大陆同胞了解台湾的一个窗口。这份由与国民党有深刻历史渊源的民革创办的报纸,也借此声名大噪。

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消息依然存在阻碍。《团结报》编辑利用民革中央订阅的台湾岛内报刊进行摘发,为不少读者提供了解海峡对岸政情、舆情的重要窗口。

渐渐地,原来零星的栏目和板块,也逐渐汇聚在一个名叫“台港澳之窗”的大专栏上,每期刊载,而对台报道也逐渐成为了《团结报》的办报特色之一。

直到年的新年,故事开始时那一个小小的版块,在五十年后竟成长为了一片广阔的田野,“海峡两岸”作为一个固定的版面正式创立。就在此前的一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国民党原主席连战在北京会面,国共两党领导人在年重庆谈判后实现了六十年来的首次重聚。面对日益密切的两岸交往,以及愈加快捷自由的信息流动,《团结报》对台报道的目标和方式也在悄然变化。

见证——从“和平解放”到“反对分裂”

站在60年的里程碑回望我们来时的路径,会发现一些足迹格外清晰,它们精准地踏在了那些决定两岸关系命运的节点上。

年夏天,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宣布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愿意与台湾当局和谈,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这一对台政策的重大转折与《团结报》创刊几乎同时。这也注定了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团结报》会忠实记录下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瞬间。当期报纸的头版发表了题为《拥护周总理的号召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文章,黄绍竑、翁文灏等民革元老表达了对和平解放台湾的兴奋和拥护。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对台政策从“和平解放”转变为“和平统一”,两字之变,走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也昭示着两岸关系揭开了全新的篇章。

好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团结报》没有错过太久。年复刊的《团结报》首期,便刊登了民革元老刘斐将军的文章《三十六计和为上计》,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这与年前那次《告台湾同胞书》发布后所刊登的社论题目一致,仿佛告诉读者,二十多年来,我们呼唤祖国和平统一的初心,从未改变。

从那时起,台湾社会经历着巨变——“美丽岛事件”打破了国民党统治的封闭;年台湾社会结束了四十年的戒严,解除了党禁、报禁;进入新世纪后,又实现了政党轮替……但同时,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台海危机再度爆发,“台独”势力日益猖獗,让两岸关系在曲折中艰难前行。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配合大政方针,发出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强音,成为了《团结报》对台报道新的历史使命。

年国庆节,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了“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团结报》迅速发布了民革中央领导人的谈话。时任民革中央代主席王昆仑表示:“历史再次证明,孙中山先生确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它具有深长的意义。”对于那一代民革人来说,国共的这一次合作,是他们一生的期盼。

年的新春茶话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八项主张。当期《团结报》在头版刊登了时任民革中央主席李沛瑶在会上的发言,表示民革党员在台湾有着不少亲朋故旧,可以为增进两岸关系作许多有益的事情。

年两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并在会议期间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草案)》。会议期间,《团结报》共针对此话题进行了十余篇专题报道。时任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表示,要以法律为依据,进一步做好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工作。

三十多年来,无论对台政策如何变迁,民革中央领导人都会第一时间在《团结报》发表谈话或接受采访,发出拥护中央决定、期待祖国和平统一的呼声。准确、及时、全面地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民革中央的表态和作为结合在一起,是《团结报》对台报道一贯坚持的原则。

年5月,《团结报》记者采访台湾新同盟会原会长许历农(中)并与之合影。

守望——从“盼你归来”到“渴望统一”

上世纪50年代,由于两岸处在敌对状态,创刊初期的《团结报》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意识形态特色,但翻阅当时的报纸,却能发现两岸同胞同文同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不时流露在字里行间。

年春节刚过,《团结报》上出现了一则名为《张群:你的老母和弟弟盼望你归来》的启事,让人在六十年后读来,依旧感动。来自四川的张骧在报纸上劝说身在台湾的大哥张群回乡,参与祖国建设。当时,兄弟俩的老母亲已经九十三岁,她在文章的结尾写到:“你七十岁的人了,我九十几岁了,见一面来算一面,你可以来看我一下末!”

然而这一盼,就是三十年。终于,在年10月,台湾当局开放探亲,十多万台湾人民三十多年来首次回到故土。就在国民党宣布开放探亲后的第三天,《团结报》在头版刊登了一篇民革中央负责人谈话,欢迎台胞前来共叙天伦之乐。

其实在此之前,《团结报》早已感知到了这份“月圆人未归”的离愁,并承担起了联系两岸亲情的责任。早在年春节前后,《团结报》开设了‘亲人信箱’栏目,为大陆亲人寻找流落到台湾的亲属,同时也为去台老兵寻找留在大陆的妻子儿女。开栏以后,寻亲信息如雪片一样寄来,每条几十字的短消息,寄托了一个个家庭酝酿太久的相思。

“我和父亲骨肉分离三十多年,一直杳无音讯,去年三月承贵报‘亲人信箱’刊出了我寻父的启事,使我终于找到了在台北的父亲。”这是年《团结报》上来自北京读者许凯南的一封感谢信。

“落叶总归根,终了骨肉情。”83岁的谢老通过“亲人信箱”听闻年去台子女的准确信息后,写下了一首《菩萨蛮》。短短几年间,不少人用这种方式找到了自己的父母、兄弟、子女……

当大批台湾民众来到大陆,看到了我们改革开放的新气象时,大陆媒体同样有着跨过海峡,将台湾社会发展的真实面貌展现给关心两岸命运的心愿。年,时任团结报社总编辑、全国政协委员王奇,首次代表大陆媒体发起提议,希望《团结报》记者能够赴台,采访当年7月召开的国民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年9月,大陆首次组织记者团赴台湾参访。图为记者团在台北采访陈立夫先生(左四)。左一为团结报记者卜林龙。

这一希望在四年之后变为现实,年9月,首批大陆记者一行18人借道香港,赴台进行采访,《团结报》记者卜林龙随团同行。第一次去到台湾的卜林龙心潮澎湃,思绪万千,采访期间写下了《初到台北》《在台北采访陈立夫先生》《张学良乡音未改志弥坚》等充满感情的纪行文章。

一路走来,两岸交流的领域和层级不断延伸,最终迎来了两岸最高领导人会面。“习马会”于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两岸关系回到了官方对话破冰的起点,多年的期盼终于实现。

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的祖父是著名将领郑洞国,毕业于黄埔一期。“习马会”后,郑建邦在接受《团结报》专访时向记者透露,祖父临终留下遗言:“我现在对国事、家事均无所憾,只可惜没有看到祖国统一。一旦国家实现了统一,国民革命就算彻底成功了。”

“长白雪漓江楼

竹笠背篓牧歌渔舟

白墙灰瓦水塘溪流

画中美景不胜收

从此乡愁绕心头

天涯有尽头乡愁到永久

记住乡愁我的同胞骨肉

秋水伊人青衫红袖

何日相逢再执手”

……

记住淡淡乡愁,希冀执手重逢!

在新的起点上,新一代团结报人必定带着更新的梦想走下去,守望着、推动着祖国统一的梦想照进现实。

本文系独家原创,任何媒介转载须注明来自   开门搞统战,新语大家办。从即日起,欢迎各路达人踊跃投稿,统战时评、学习感悟、人物新风、典故新知、诗词漫画……小编的要求就12个字——聚焦统战、文风清新、正向引领。

  投稿请发至tongzhanxinyu

sina.   您的新语,我们的家园。









































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要花多少钱
北京专业白癜风专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wanbao.com/lzwbnr/169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