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风瓯韵松阳县杨家堂村宋氏家族清代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病好 http://pf.39.net/bdfyy/

杨家堂村位于松阳县城东北方约7.5公里,多人口,属三都乡,地处马鞍山北麓,三面环山,风景如画。

来到杨家堂村,首先会惊叹于一排排依山而建、整齐划一的高宅大院,墙头高耸,泥墙青瓦,相比于国内其他的高宅大院也毫不逊色。

走入其中,更让人惊叹与折服的是,院子里头,天井正前方用精楷誊写于墙上的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勤宜及时、俭贵适中”,将这些家训字字句句读下去,古人的训子之言朗朗在耳,而这良好的家风家训也培养出了一代代的育人良师。

据了解,杨家堂村清代就创建了小学,是松阳全县最早的小学,全村先后培养出了一百多名教师,“尊师崇教”之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杨家堂人,他们作为教师,更是将这一风气带至全国各地。

迪德小学,清代松阳最早的小学

据《松阳县志》及《杨家堂宋氏宗谱》有关记载,杨家堂是一个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宋氏始祖乃浦江宋濂的第十一代裔孙宋显昆,于顺治年间迁至杨家堂。

宋濂(~)字景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历百余年沧桑,秉承宋濂的文人传统,杨家堂村的宋氏族人逐渐显示出其独有的气质。杨家堂宋氏后人“荷锄放犊,树艺五谷。五谷既熟,乃事版筑”。时至晚清时,杨家堂宋氏就已开始亦农亦商了。有贩运木材至温州、杭州等地的,因是“家声渐隆,殷富者迭出”。

宋氏子弟宋君楣(~)“……捐资兴办迪德小学,松阳县知县张纲奖给‘泽流桑梓’匾额”,至此“诵读之声,彻于山谷”。

据民国《松阳县志》载,“光绪三十三年()一月,宋祠及定照院共捐租二十五担四桶,于杨家堂青云宫建立了杨家堂初级小学校,旧名厦田区立第一”。但据《杨家堂宋氏宗谱》记载,村中早在光绪二十七年()就捐资兴办了“迪德小学”,比县城毓秀小学还早四年,可说是全县最早创办的小学之一。

墙头家训,激励子孙后代当努力

站于杨家堂村村西的小山坡上,放眼望去,30余幢古色古香的古民居,一排排平行着沿山而建,且房子朝向都坐东朝西,正对着的恰好是村子没有山阻隔的那一面,显示出良好的规划设计理念。

这些古民居大都建于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泥木结构,屋面青瓦覆顶,马头墙高耸气派。每幢建筑格局大体相同,或五开间,或三开间,前置左右客轩。

杨家堂村4号民居是宋君楣(学名企痒)的故居,清朝贡生,杨家堂宋氏17世孙,“家训”即写在这幢建筑上。据《宋氏家谱》中的《企痒公行略》中记载,宋君楣致力振兴地方教育之事,“将祖遗学租提拨赞助办学,并主事学堂有成”,时任知县还授予“化启文明”匾额,以彰鼓励。

如今匾额已看不到,但内墙上的“家训”还大部分可辨认,全部自右向左竖排用小楷书写,从墙上文字落款“岁次壬子”,可知此房的落成时间为年。

此外,在宋君楣故居的内柱上还保留有“人生未许全无事,世态何须定认真”等3对古楹联。在古建筑中如此完整地书写治家格言,这在松阳古村落中并不多见,可见主人治家严谨,志存高远。

在杨家堂3号民居的墙头上则写着“顺理自裕、克难自持、自成圣贤”等家训格言,落款为宋斤。据《宋氏家谱》记载,宋斤即为宋宏钦,杨家堂宋氏14世孙,“公正直超於闾里,才识冠乎同群。处贫贱而不愠,视富贵如浮云。”

据杨家堂村村委会主任宋仁鉴介绍,村里其他民居还有《宋氏宗谱·家训》《孝经》《孝悌力耕》等家训写于墙上。记者采访当天,因主人不在家并未全部看到,但杨家堂人勤耕重读的思想却可见一斑,虽年久日深,粉墙斑驳,有些字迹也模糊不清,这些“墙头家训”却激励着杨家堂村的子孙后代为之努力奋斗。

“崇教”浸润,一门5代30多人当教师

在杨家堂宋氏族人尊师重教的传统之下,村中“代有贤才,殷富者迭出,能工巧匠者众”。

据有关资料记载,自清道光以来,杨家堂有贡生、庠生、国学生30多人,但鲜有踏上仕途的,大多成为蒙馆的启蒙塾师。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兴学校之后,杨家堂宋姓陆续考上浙江省第十一师范学校及各等师范讲习所、传习所的有27人。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毕业于各级师范院校的有80多人,且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其中,卓有成就称得上翘楚者的,也不乏其人。

杨家堂小小一个村庄,居然有如此众多学人从教,且以家族延承,或祖孙相继、或兄弟并进、或姻眷相连,实令世人刮目,乡里企羡。

在众多教师世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宋微封一家,祖宅杨家堂村6号。宋微封曾两度出任松阳县立初级中学校长,一门5代共30多人当教师。

宋微封共有三子一女,都曾从事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长子宋昌几,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留校任教,年改任铁道科学院副研究员,年英年早逝;次子宋昌存,浙江医科院寄生虫病研究所长、教授、研究员,兼任世界卫生组织蠕虫病研究合作中心主任;三子宋昌中,吉林大学外文系教授,曾在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从事苏俄文学史教学30余年。

女儿宋淑持,早年毕业于浙江湘湖师范,后考入浙江大学师范学院,年轻时曾长期执教,后调上海教育出版社任副编审;孙子宋世战,毕业于清华大学,任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教授。

三子一女的后代从事老师职业的众多,据统计有30多人。

对于孩子婴幼儿时期的学习,宋微封也很有自己的一套。在文学方面,“在我们才三四岁时,父亲就自制卡片教我们识字,读古诗词。是以,我们入学之时均已能识三五百个汉字,会背诵李白的《下江陵》、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卖炭翁》以及岳飞的《满江红》等。”

在数学、自然科学方面,“父亲出的数学题很有趣,如:‘我乃客店李三公,诸客来到我店中。一房七客多七客,一房九客一房空。问客、房各几何?’父亲教我们做的小实验,记得有:光在水中的折射、烛光透过小孔所成的倒像和用日晷测定时刻等。记得老家中堂壁上张贴有两幅父亲自己绘制的彩色图表。一幅是我国历史各朝代年表,一幅是秋海棠叶似的我国地图。”

近日,记者联系了宋微封的孙子,浙江省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康。“爷爷的教育理念成就了我们一代代人,这种影响是深远的,至今我对我的儿子、孙子也是一样去教导。”(来源:处州晚报)

来源:丽水档案

-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wanbao.com/lzwbnr/256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