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猝死,能避免么

我国临床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2840/

正文共: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不管是新闻记者、卫健委领导还是青年演员,近期连续出现的猝死报道,牵动着世人的心,让人诚惶诚恐。

对于猝死,有必要认真了解一下。

什么叫猝死?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凡是意外的因病突然死亡,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在6小时以内者(又有定义为1小时内)称猝死。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点是:突然发病,事前没有征兆;死亡突然,6小时(心源性1小时)以内。

我国每年有万人猝死,平均每分钟3~4人,多数(70%)医院。

猝死有哪些原因?

总体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

1、心脏性猝死最常见,多数发生在1小时以内。美国Framingham心脏研究长达26年的资料显示,在全部猝死患者中,心源性占75%。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最重要,约占心脏性猝死的80%。突发心梗后早期发生心电紊乱(心室颤动)而猝死者占25%,患者多突然离世,来不及抢救。

其它情况还有:

缓慢性心律失常如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心脏停搏等,也是心性猝死的常见原因。

特殊心脏疾病也引发猝死,如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大心脏),严重心衰,重度二尖瓣狭窄,左房粘液瘤,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等。

此外,非器质性心脏病,即心肌离子通道缺陷性疾病也常造成猝死,如Brugada综合征、QT间期延长或缩短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综合征、马凡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等。

2、非心源性猝死,与心脏疾病无关的猝死,约占全部猝死的25%。如大面积脑梗死,急性脑出血,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破了),张力性气胸,严重肺栓塞等等。

猝死的原因那么多,怎么防范?

由于心源性(冠心病)猝死最常见,预防猝死应从防心脏病着手。

首先,应了解自己身体的基本状况。根据Framingham心脏研究提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9方面:

1、高血压;

2、高血糖;

3、血脂异常;

4、肥胖与超重;

5、年龄:男性55岁以上,女性65岁以上;

6、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指一级亲属心血管病发病年龄小于55岁;

7、吸烟;

8、静息的生活方式:指不爱体育运动;

9、饮食结构不合理:每日进食的新鲜蔬菜水果少。

以上的危险因素在某个人身上越多,其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机会越大,猝死的风险越高。比如:

高血压是引起脑出血的罪魁祸首,血压越高,脑出血的风险越大。因此,严格控制血压尤其重要(见《您的血压控制好了吗?》)。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损害现代人健康的三驾马车,它们互为依重,共同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对此,医学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研究,也给出了很好的建议(见《强化降压,还是强化降糖?》、《强化降脂,越低越好吗?》)。

吸烟百无一利,戒烟宣传很多,但很多人还是充耳不闻,思想问题没解决,行动自然跟不上(见《为什么非要吸烟?》)。

健康生活方式是防病的关键,是解决“三高症”及肥胖的基础,也是健康长寿的要求,但“说来容易做到难”,“一朝容易坚持难”,面对“花花世界”的各种诱惑,有几人能做到“管住嘴,迈开腿”(见《健康生活,您都做对了吗?》)?

了解身体的基本功能状态及基础的生理数据,做到心中有数是防范突发疾病的核心,这离不开健康体检。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中老年人,定期体检是减少猝死风险的关键一环。

很多疾病是可以提前预知并干预的,如前述“三高症”、动脉斑块、心肌肥厚、心脏缺血、心律失常等,但您愿意体检吗?认可体检吗(见《人到中年为什么要每年体检?》)?

突发疾病怎么办?

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就地休息,不要走动,全身放松,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卧位、半卧位及坐位等,尽可能减少心脏负担;

立即服用硝酸甘油1-2片、阿司匹林-mg、或速效救心丸6粒;

立即呼叫救护车,并告之准确的位置及联系电话;在等待救护车时,如症状没有好转,可以重复使用上述药物。

猝死有什么表现?

突然倒地,呼之不应,意识丧失,或伴一声尖叫,或伴抽搐,大小便失禁,随之呼吸、心跳停止。

猝死有什么先兆?

经常出现晕倒(每次数秒至数分钟不等),或突然出现眼花、黑蒙(一过性失明);

胸痛发作频繁,上二楼、过天桥或平路行走米都会出现胸痛,不能忍受;

经常不明原因阵阵心悸、难受、憋闷、出冷汗;

心累,动则气紧,医院检查发现大心脏;等等。

出现上述症状者猝死风险很高,应引起重视。

路遇猝死者怎么施救?

清除口鼻异物(呕吐物、假牙等)抬高下颌,保持呼吸道通畅;

呕吐严重者取侧卧体位,适当抬高头部,避免窒息;

拍打患者肩部,呼唤其姓名,观察呼吸,触摸颈部大动脉,迅速判断是否呼吸、心跳停止;

如心跳呼吸已停止,立即心肺复苏:实施持续的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每按压心脏30次,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

如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应尽快对患者进行除颤。心肺复苏操作不能停顿,一直要坚持到专业急救人员的到来。

生命诚可贵,然生命太脆弱。珍爱生命,预防猝死,要“少生病,不生大病或晚生大病”,从健康生活做起吧!

看完本文是否受益良多呢?如果你还有心内科其他想知道的问题,欢迎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wanbao.com/lzwbzn/278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