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并非纸上谈兵,长平之战中另有隐情

北京中科白瘕风是几级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

提起赵括,大家都知道他纸上谈兵,导致了长平之战赵军的失败,秦军歼灭、坑杀了45万赵军,一举有了消灭东方六国的实力。但鲜为人知的是,长平之战其实另有隐情,赵括也并非真的只知道纸上谈兵。

公元前年,秦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上党郡太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便想要投降赵国。

此时的赵王是赵孝成王赵丹,他即位才4年的时间,年轻气盛,好大喜功,总想着开疆扩土,在先祖的基础上再干出自己的一番作为来,超越历代祖先的功绩。此番见有机会不劳而获地得到大片土地,喜不自胜。

赵王便召集大臣们前来讨论此事,平阳君赵豹建议说:“不能接受上党郡,这是冯亭想嫁祸给我赵国,让我赵国和秦国引起争端。虽然7年前我赵国在阙与之战,赵奢将军出奇计击败了秦军一次,但秦国的总体实力还是强于我赵国。

秦国国土面积大,方圆上千里地,又有巴蜀的肥沃之地,人口上千万,士兵上百万,又占据有利的地势,占据了战争的绝对主动权。而我赵国人口仅有万,最多能出动的士兵仅有60万,又处于四面作战、极其不利的地理位置。如果秦国全力来攻,即使我赵国任用名将、采用奇谋,侥幸胜他秦国一两次,时间长了还是会失败,况且秦国也不缺乏谋臣名将。为了少些麻烦,还是不要接受上党郡为好。”

赵王又转头问平原君赵胜和赵禹的意见,二人都劝说赵王接受上党郡,赵胜说:“就是发动百万大军,长年累月地攻打,也很难攻下一座城池。现在不用出兵便能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样好的机会绝不能放弃。”

赵王又问:“如果秦国派武安君白起来进攻,谁能抵挡得住?”平原君说:“廉颇将军勇猛善战、爱惜士兵,虽然年纪有些大了,在野战时可能不如白起,但防守城池还是完全胜任的。”

于是,赵王便听从了平原君赵胜的计谋,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又派大将廉颇率军10万,驻守长平(山西省晋城高平)。

不久,秦昭王便听说了赵国接受了上党郡,大怒,决定出兵进攻赵国。公元前年初,秦军率先攻占了韩国的缑氏(河南偃师)和纶氏(河南登封),震慑了韩国。公元前年初,秦国左庶长王龁率30万秦军攻占了上党。

公元前年农历四月,长平之战爆发。秦国又向前线增援10万秦军,准备一举灭亡赵国。秦将王龁率领40万秦军向长平的赵军发动进攻,廉颇见秦军兵多,自己兵少,便向赵王求援,赵王也发兵15万,增援长平前线。

刚开始时,廉颇的兵力并没有带那么多,当时赵国并没有想到秦国会有多少兵马来进攻,只是策应平原君能顺利地接收上党郡。在长平驻扎的军队,有10万人就已经是上限了。这么多的军队,每天的粮食消耗肯定不少,赵国当时真的没有必要放置这么多军队。

赵国的军制5人为一伍,50人为一戎,人为一卒,人为一旅,1万人为1军。大将以下设置左右司马、都尉,左右司马为大将的副手,为大将分担一些事务统领各都尉,都尉则率领着若干个军。此时,得到增援后的大将廉颇共有25万大军,有左右司马两个副手,10余名都尉掌管着各部赵军。

同时,赵王命令廉颇也率军迎战秦军。随后,廉颇听从了赵王的命令,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军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军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副将茄,双方互有胜败,各损失了数百名士兵。

公元前年农历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斩杀了赵军四名都尉,攻占了二樟城和光狼城这两个赵国重要的据点。此战,秦军阵亡8万人,另外受伤4万人。赵军也损失8万人,其中阵亡3万人,被俘5万人,另外受伤2万人。赵军四名都尉都被斩杀了,损失绝对不会少于此数。这两个据点位置又很重要,所以绝对有赵军重兵在此防守。此战后,秦军连同受伤的还有32万,赵军连同受伤的还有17万。

公元前年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龟缩在营垒里不敢出战。于是,秦军发起强攻,攻占了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了赵军两名都尉。此战,秦军阵亡7万人,另外受伤3万人。赵军也损失7万人,其中阵亡2万人,被俘5万人,另外受伤2万人。赵军两名都尉都被斩杀了,损失绝对不少于此数。此战后,秦军还有25万,赵军还有10万人。

而赵军接连失败,损失惨重,且受伤人数占40%,赵将廉颇被迫率领赵军残部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自此赵军胆怯退缩不敢再战。

廉颇与秦国将领王龁两个人都是名将,军事才能上半斤八两,这两次战斗都是毫无章法,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战法。秦军进攻,赵军防守,从损失上赵军较少,但赵军兵力少,从而使秦军在人数上逐渐占据了上风。

有人怀疑此阶段赵军并没有这么大的损失,廉颇主力是在丹河东岸。难道廉颇把主力放在丹河东岸,是为了看丹河西岸赵军的热闹,看着他们被秦军杀死,占领他们的阵地,最后只是接应丹河西岸的赵军残部好顺利地渡过丹河?这种观点不合常理,廉颇主力一开始就是布署在丹河西岸各个重要阵地,丹河东岸只有少量的赵军,以便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接应丹河西岸的赵军过河。

廉颇此阶段不仅损失惨重,还有10万赵军被秦军俘虏,秦军这时对赵军俘虏的待遇还是相当不错的,因为仗还没有打完,还要靠他们向赵军宣传秦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因为兵力损失巨大,廉颇再次向赵王请求增援。

廉颇此时有没有请求增援,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赵王此时都准备自己亲自率军增援了,后来派的赵括领军20万前往增援,所以廉颇请求增援的事尽管史书上没说,但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也侧面反应廉颇的军队此阶段损失惨重。

赵王接到廉颇求援的请求,又听说廉颇接连失败、损失惨重后,对廉颇大失所望,恼怒万分,对他胆怯龟缩不战的做法更加地反感。赵王找来楼昌、虞卿等人商议,想亲自率军前往增援与秦军决战。楼昌认为无济于事,不如去秦国议和。

而虞卿则认为如果秦国决心攻打赵国,议和不一定成功,不如去和楚国、魏国联盟,秦国害怕楚、魏、赵联盟之时,再提出和秦国议和,才有可能成功。

此时年轻气盛的赵王很自负,对联合楚国、魏国之事不屑一顾,认为凭着赵国自己的实力就能让秦国议和,何必再多此一举。虞卿一再劝说:“如果派人直接去秦国议和,秦国必定会隆重接待,楚国、魏国以为秦赵已经议和,就不会再出兵救援赵国了。秦国知道了楚国、魏国不再出兵救援赵国,则又会进攻赵国,这样一来赵国必然失败。”

赵王没有把楼昌的话当回事,派人前去秦国议和,秦国对赵国使者殷勤地接待,使楚国、魏国以为秦赵两国已经议和,便不打算出兵救援赵国,从而使赵国处境更加的孤立了。

秦国此时虽然在长平之战占据上风,但自身损失也很大,如果廉颇坚守不出,秦国强攻的话虽然最终也能拿下,但必定会损失很大。于是秦国丞相范睢派人去赵国施反间计,散布谣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听说了后,却是眼前一亮。赵王和赵括年龄相仿,可以说是从小一块长大的,两个人之间互相太了解了,都很年轻气盛。赵括在赵王眼中,一是发小,二是熟读兵书,兵法理论说起来头头是道,连马服君赵奢都说不过他。虽说赵括没有上战场的经验,但那个时候没有打过一次仗,就直接被拜为大将的名将还真不少,并且后来都打了大胜仗。

20多年前燕国的燕昭王,只是因为听说乐毅是魏国名将乐羊的后代,就直接拜乐毅为大将,后来乐毅统率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同是20多年前的齐国田单,以前也没有打过仗,就被即墨城的百姓拥立为主将,后来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几乎以一己之力恢复了齐国。

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著名例子,刚刚才过去20多年的事,乐毅目前就在赵国,只是他刚投奔不久,还不知道他是否忠心,不敢重用。

赵王心想:“我倒也想带兵去前线打仗,但毕竟是一国之君,大臣们肯定会极力阻止。如果我派赵括去,我们是发小,和我亲自前去又有什么区别,他打了胜仗就相当于我打了胜仗,大臣们还会夸我慧眼识珠。真是一举两得呀,早就该想到了,幸亏有人提醒。有空时,还得找到提醒之人,重重的赏赐他们。”

赵王立刻便把赵括召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一下。如今秦国主将是王龁,他不过和廉颇棋逢对手,要是我为主将的话,打败他还不在话下。”赵括这话的确是大实话,可以看出他很有自知之明。

于是,赵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说,就让赵括带领20万赵军,前去长平增援,并接替廉颇为主将。

公元前年农历七月,赵括统率20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了廉颇为主将。赵括到任后根据实际情况,更换了部队的将领,改变了军中制度,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此时赵军已有30万人,其中伤员4万人。而秦军还是此前的25万人,还有7万伤员,此外还有10万赵军俘虏,成为一颗埋在秦军内部的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赵军的优势很明显,是个名将都会选择主动出击。

如果秦军主将一直是打仗中规中矩的王龁,说不定还真被赵括成功地击败。赵括主动出击的目的,绝不是头脑发热,纸上谈兵,一是赵王的命令;二是自己也急于立功,在军中好树立威信;三是知己知彼,知道王龁打不过自己;四是赵军优势明显;五是赵国粮草紧缺,不利于持久;六是希望通过打胜仗,再策反那些投降秦军的10万赵军俘虏,里应外合,一举击败秦军。

有以上这些胜利的种种因素,不选择主动出击,那就太怯战了,不是名将所为了。可惜,赵括的悲剧从一开始他出征之前就已经注定,他落入了秦国的阴谋这张大网之中,不是他刚出茅庐的小小诸葛就能识破的,又遇上了白起这个千古杀神。

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了廉颇为主将后,便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为副将,同时命令军中严守换帅的秘密。通过这一点,也不难看出,赵括并不简单,秦国对他很重视。秦国知道王龁不是赵括的对手,所以才换将,如果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秦国还用得着换将吗?还要用级别最高的保密措施吗?这也从侧面上反映了秦国相当地重视赵括,赵括决不是纸上谈兵那样的简单。

白起接任主将的同时,还带来了秦国的10万增援部队,此时赵括的30万兵力已经不占优势了。白起就开始了自己精密地排兵布阵,命令王龁亲自率领20万秦军主力摆出与赵军决战的架势,引诱赵括出击,并将赵军引诱进长平山谷内;又派奇兵从端氏城出发,经空仓岭、丹朱岭,绕到百里石长城之后,快速地占领长平关、故关,阻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令骑兵等赵括军进入长平山谷之后,快速出击,占领长平谷口,切断赵括退路;又命令10万步军随后支援骑兵,构筑防御工事,待稳住谷口阵地后,再分出5万步军进攻赵军大营;秦军大营只留下2万人,负责看守10万赵军俘虏,看守秦军大营。

赵括不知秦军已经换了主将,并且多了10万军队,见王龁亲自率领20万秦军前来决战,认为秦军大营只有5万防守部队,除此之前再无秦军,不足为虑。赵括也不客气,见有战机,便立即出兵25万,只留下5万老弱病残的赵军留守营地,争取一战击败秦军。

王龁率领的20万秦军,与赵军交战了一会,就假装战败溃退,从长平谷口向长平谷内撤退。赵括见秦军没有撤回秦军大营,却撤进长平谷内,知道秦军如果没有其他援军的情况下,只有死路一条,就下令赵军一路追击。

王龁率领的20万秦军退至长平谷底,便不再撤退,依托丹朱岭,构筑营垒,抵御赵括军的进攻,赵括率军久攻不下。此时秦军各部均已穿插到位,赵括军被围困了,粮道也被切断了。因为赵军大营仅有5万老弱病残,很快就被5万秦军攻破,大营中的赵军阵亡1万,被俘4万。

此时白起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了多次攻击,赵军几次交战均失败了,又发现被围困,又打听到秦军主将为战神白起,赵括才知中计,立即下令全军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择机突围,并派人突围出去,向赵王求援。赵括的做法也是很中肯的,并没有慌乱,可见他也不是纸上谈兵之人。

赵王听说后,大惊失色,乱了方寸,他年轻气盛,没有挫折时还能稳如泰山,但局势不利,便方寸大乱。虽然赵军45万人都在长平前线,但还是有兵力能支援前线的,最起码能支援5万兵力,从三年后的邯郸之战赵军胜利,斩杀10万秦军,到9年后的燕赵鄗代之战,赵军击败燕军,都能说明赵军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但赵王此时却为了自己的安危,不肯再发兵支援了,这也最后的决定了赵括的命运。

秦昭王听说后,亲自到河内郡(河南沁阳),征调10万河内郡十五岁以上青壮年,赶赴长平增援,形势对赵括越来越不利。

公元前年农历九月,赵括军已经断粮46天,大量赵军士兵或饿死或突围不成而死,士兵们开始相互残杀为食,始终没有等到赵国援军。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仍不能突围。于是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突围失败并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军因无主将指挥且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又有原10万赵军俘虏在秦军处宣传秦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剩余的赵军便放弃抵抗,向秦军投降。白起害怕赵军反复无常,就将俘虏的赵军全部坑杀,只留下年纪尚小的名士兵放回赵国。

最终,此阶段赵括部30万军战死10万,被俘20万人。而秦军也为此付出了阵亡5万,受伤3万的代价。

至此,整个长平之战,赵军阵亡15万,被俘坑杀30万,仅余人活着回到赵国;秦军阵亡20万,受伤10万,秦国以巨大的代价取得了惨胜。

赵王听说之后,大惊失色的同时,又后悔不已,他后悔的是当初没有听从赵豹、楼昌的建议,而不是去责备赵括的无能、纸上谈兵。如果赵王真的会责备赵括的话,就算是赵括的母亲先前阻止赵括出征,也会诛杀赵括之母泄愤的。因此,在侧面上也反应出赵括并非只是纸上谈兵,他已经尽力了,只是运气太差,遇到了比他更强的对手。对此,大家觉得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zhouwanbao.com/lzwbzn/293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